历史上但凡富庶繁荣崇尚文治的中原王朝,在瓷器制作方面都会留下惊艳后世的瓷中珍品。盛唐有色彩斑斓宝光流泻的三彩陶器,两宋虽命途多舛战火纷飞里也窑变出俊杰林立的八大瓷系,而到了明代永乐定都北京后的大明王朝,在政治、经济方面得到了极大巩固,产生了肥润甜美的永乐白瓷,因其温润肥厚似玉如脂,风流蕴藉,颇有“女人味”,就连瓷器名字也被称作“甜白”。
明目皓齿 占尽风流
在瓷器审美方面,经过两宋数百年辉煌瓷史的洗礼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能让人眼前一亮。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作为历史个性十足而又神秘古怪的帝王,朱棣幼年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生在帝王家的显赫显然不足以抵挡高处不胜寒的清冷,从此养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传说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对后宫佳丽的莺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许多怨悔与苦恼,是以他一方面通过接连不断的亲征、布施天下的郑和下西洋等活动彰显雄性,另一方面清净沉闷,城府阴沉。
或许天下给予了朱棣太多的文治武功,也给予了他太多的缺憾与苦闷,终要有一件东西能够普照心灵,打开心结,暂时温暖其冰冷陌生的身影。《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朱棣对白瓷情有独钟,一代帝王的品味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乐白瓷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极大发展。这种白瓷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所以一代绝品自此得名。
芳菲妩媚 般般入画
甜白瓷是一种素色釉瓷,按中国传统瓷器分类中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等诸多类别中,属于白瓷系。它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后经北齐,隋唐,白瓷烧制日趋成熟。唐代白瓷便有了极大的盛名,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越窑青瓷相对,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
延展流变至明代永乐,制瓷工匠们殚精竭虑,使得白瓷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并将“脱胎”研制为特殊的制瓷工艺,即薄胎细白瓷。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是最为艰难、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清代对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较具体,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莹白,形容质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珑剔透,把永乐、宣德时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尽致。近代评瓷者又从色调角度出发,把古代瓷器釉色分为暖色和冷色,而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都或多或少的带有牙白和奶白色调,故属暖色。
镜花水月 云边探竹
甜白瓷若加上划花工艺,整个会形成一种镜中花、水中月的飘渺意味,很为现代人所钟爱,拍场上明代永乐甜白瓷屡创天价。而且明永乐以后,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间多有甜白精品,并且康乾雍三朝仿制无数,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鉴藏真赝,辨别正牌永乐甜白的特征也是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功课。通过目前已知的文物考古资料,可知永乐年间开始大量烧制这类甜白瓷器。永乐甜白釉的主要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胎体的仰光透视,呈现出极为浅淡的粉红色,但又与龙泉窑中粉青有极大区别;二是釉面积釉处呈现虾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乐相同,极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开始出现了特有的橘皮纹,所以遇到无款识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纹判定永乐还是宣德。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款识。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仰光透视,闪青白色,没有其粉色,这是区别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