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梗”也有季节性
临床实践证明,初冬和暮春是一年中心肌梗死发作频率最高的两个时段。据调查显示: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处于顶峰。
“心梗”发作为何跟季节挂钩?这得从气象条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面找原因。天气变化被称为心肺功能的晴雨表,因为心血管功能对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当气温骤降时,人体耗氧量剧增,心脏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改变心率和增加血压,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
作为冠心病五种类型中最凶险的心肌梗死,发病的外因多为冷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加上严重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因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与“冷”直接相关,但细分析,是与气温的变化(也就是“降温”)密切相关。
2.95%以上系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触发心肌梗死
据专家介绍,95%以上的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此基础上,一旦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如果救治不及时,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3.三分之二的病人有先兆,常表现为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的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
疼痛也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心前区,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的则有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也可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分钟甚至长达十余小时。
4.“心梗”年轻化,不良生活方式是“祸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的放大,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以及整体危险因素增多,患冠心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发病人群当中年轻化越来越明显。无论是老龄人群、中年人群还是青年人,都有可能发生“心梗”。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年轻人患冠心病甚至引发急性心梗乃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专家表示,引发冠心病并最终造成心梗的因素有许多,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肥胖及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均为高危人群。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酗酒也是引发冠心病的直接诱因,而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年轻人若突然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年纪轻,与心肌梗死这种“老年病”沾不上边,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5.中老年心血管病人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多不典型,无疼痛或疼痛不剧烈的患者,应注意下列情况:①凡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大汗淋漓、脉搏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②高龄心血管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咯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等心力衰竭表现,或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无其他原因可查,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③高血压病患者突然血压显著下降,尤其同时伴有心力衰竭者,更要防范急性心肌梗塞;④对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并注意随时观察和对比。如果能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沉、乳酸脱氢酶等检查,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更为有益。
6.药物溶栓有局限,PCI开通栓塞最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度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保存尽可能多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开通梗死血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静脉给予溶栓药物,另一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和直接PCI的对比研究发现,直接PCI在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心功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恢复和挽救存活心肌方面明显优于溶栓治疗。
7.急性心梗命系1小时,救治越快越好
专家介绍,除意外事故,凡在1小时内突然起病而致死的病例,80%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心肌梗死是心脏病中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达到10%~15%,且死亡往往发生在发病后3天内。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越早采取措施,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小,预后就越好。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症状发作60分钟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死亡率最低;而症状发作超过120分钟才得以救治者,死亡率显著升高。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就诊到接受PCl的最佳治疗时间定为90分钟。然而,真正能在起病后9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并不多,多数人就诊过晚。比如,有的患者恰巧在开会时发病,为了不影响会场气氛,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就医;有些患者半夜发病,怕影响家人,强忍到天亮才去看病;还有的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发病了没有察觉到,误以为是胃不舒服、颈椎不舒服、牙痛等,而没有及时去医院。
8.“心梗”易复发,防范措施要做好
调查显示,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高达8.7%~29.6%,多发生在发病后两年内(占总复发病例的1/3~1/2),相当多的病例可再次或多次复发,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就会加重一次。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去医院复查,并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坚持服用氯吡格雷至少一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若无副作用,阿司匹林需无限期服用。现已证实,阿司匹林有显著对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防止冠状动脉再次形成血栓。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口服阿司匹林2年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与再梗死发生率比不服用者分别降低15%和31%。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大量资料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预防再梗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有很好的效果。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继续治疗原发病,即针对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进行治疗。谨遵医嘱,合理用药。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同时防止血压波动过大。注意避免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的因素,如过度劳累、长期高度精神紧张或情绪不佳、饱食、酗酒、大量吸烟,以及受寒等。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血压、血脂等,至少每3~6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若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剧烈胸痛、胸闷或血压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