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仅影响着他们在课堂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还影响着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本文从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参与能力、提供参与机会几方面阐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来。
关键词: 美术课堂活动 参与 兴趣 能力 机会
在教学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中学美术老师大多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考试科目的压力增大,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美术作业采取应付的态度。加之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向“写实期”过渡,他们往往以“像不像”评价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缺乏信心,产生畏惧心理,对美术课兴趣不高,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美术的实践能力,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与探索。
一、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1.切实注重课堂导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美术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能否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我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比如《卡通画》一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我运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导入,滑稽的画面、夸张的想象、欢快的音乐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教学十六册第四课《以刀代笔》时,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出示年画“门神”,然后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通过巧妙地运用“悬念”,让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既解决了知识的传授问题,又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2.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明快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应用于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运用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探索,在五彩缤纷的信息中穿梭、采撷,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现代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有一节课是关于动画片知识的,讲述了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旧时动画片的制作和现代科技下动画片制作的不同,中国和外国动画的比较。如果单是教师讲,则学生当然感受不到,于是我搜集了各种形式、不同国家的动画片向学生展示,收集我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动画《曹冲称象》、剪纸动画《猴子钓鱼》,感受不同制作材料的动画,收集《海底总动员》、《小飞象》、《麦兜响当当》、《冰河世纪》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视觉空间、不同动作表现形式的动画,学生大开眼界。如果没有现代技术多媒体,则这种效果是达不到的。
3.注重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觉得自己画不好而对美术课热情不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树叶”。学生的作画水平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临摹、创作、表现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不期待学生有一样的理解与一样的表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独特的感受。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独立创新,好上加好;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辅导中给他修改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一下,使他能顺利完成作业,尝到“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作业,一一给予鼓励的点评,找出最优点。也许他的线条不够流畅,可是他的色彩不一定逊色;也许他的造型并不生动,可他的童趣跃然纸上;也许他画得并不生动,可是他的发言绝对精彩。你总能在品味之后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们独特的一面。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尽情绽放,自由发展。
二、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而创造。
1.强化技法。
绘画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同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绘画技巧上的困难。比如画人物速写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引导学生画出动态线;再进一步完善线条。当发现学生轮廓画得不准,先别马上动手帮其修改,不妨让学生先停下来,自我分析画轮廓的步骤是否准确,比例关系是否运用准确、得当。在上色彩课时,除了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大家调色的方法,特别是复色的调配,这样才能增强大家色彩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色彩也将更丰富。
2.积极评价。
创作一件完美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作品的表现意图,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大胆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学生还可自愿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评议。在进行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成功所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自己满意的美术技能和技巧。
三、提供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参与。
上课中注意收集学生优秀作品,在上课前组织优秀作品展,同时再出示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展示、自己班有多少同学的作品被展示有一种期待,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创作,努力做好自己的作业。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优点。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课堂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华。
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举办一些阶段性艺术活动,如每年的艺术节都会举行动漫、绘画、书法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艺术生活,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利用网络资源将一部分优秀作品拍照或扫描后上传网站,在网上进行展出。期末时,在画廊中进行优秀作品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形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动力,使他们有了一种很强的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了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支持性环境,激励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中,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
[3]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