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

2013-12-29 00:00:00陈燕洪成
考试周刊 2013年5期

摘 要: 针对小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我校开展了童谣专题创作活动,童谣内容简明易懂,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点点多想想”、“小组活动勤参与,乐于探究要表扬”、“认真作业勤思考,按时完成不拖堂”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这样的渗透教育,不仅创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童谣的吟诵中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走进东苑的校园就能听到孩子们别开生面的童谣声,孩子们在这一文化建设的促进下,逐步端正坐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绿色童谣 研究途径 渗透方式

一、引言

童谣是反映儿童生活和情趣,适合儿童唱读的歌谣,好懂易记,传播快速,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化样式。曾经,朗朗上口的童谣伴随着我们几代人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我们从中不仅仅体验到童谣带来的欢乐,还学到不少生活的知识和道理。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童谣是最早进入孩子生活之中的。童谣是“活教材”,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体贴心灵滋养品性的作用。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童谣就是最好的承载。

绿色童谣丰富校园文化,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下面就绿色童谣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及渗透方式作一些探讨。

二、研究途径和方法

(一)绿色童谣,塑造校园文化。

1.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绿色童谣: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午间活动、放学前后时间安排童谣的播放。还举行东苑小学自创校园童谣朗诵赛、东苑小学自创童谣表演赛。班级自编、自演,内容丰富,节目新型,利用马鞍山市电视台丹桂园栏目进行现场拍摄,并向全市播放。专门在宣传窗中开辟童谣专栏,每周推荐学生好的童谣作品。有的童谣还以配画童谣的形式呈现,赋予童谣新意,深深吸引学生去创作和传唱。

2.创作绿色童谣。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成立创编小组,以各班班主任分别担任辅导员,各班不定期地出作品,不断更新绿色童谣的内容,不断更新创编的技巧。

(二)绿色童谣,塑造好品质。

1.开展主题班会。

我们要求各中队以“童谣伴我成长”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队会。由学校行政定时间在周一班队会时,分年级到各班观摩。在庄严的出旗、唱队歌仪式后,活动悄然拉开帷幕。同学们通过诗朗诵、舞蹈、集体展示等表演形式,感情真挚、仪态自然、落落大方地展示了绿色童谣中《美德篇》、《礼仪篇》等十余个主题,充分展示了孩子在童谣学习中良好品质的发展,得到了领导与老师们的好评。

2.“唱响绿色童谣”四个一活动。

进行一次“我与新童谣征文”,开展一次漫画比赛、绿色童谣创编活动,搞一次诵读比赛等。如一二年级进行诵读表演比赛,三四年级进行漫画、创编比赛。我们把健康向上的童谣,谱上美妙和谐的音符,变成一首首动人欢快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快乐吟唱中,快乐自由地接受教育,内化自身的行为。同时把童谣与活动、游戏、舞蹈相结合就会更加有生命力。如编排童谣皮筋舞,跳绳操,让健康向上的童谣围绕在学生的左右,伴随他们健康成长。五六年级进行征文比赛,让学生写写自己创作童谣的感受和童谣带给自己的转变。

3.与游戏活动结合。

我们充分发挥童谣作用,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童谣更深入、更广泛地流传到学生中间,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好伙伴。学校组织学生将童谣融入“跳皮筋”、“踢毽子”等课间游戏中,开展小型的比赛。整个校园响彻着童谣声:“你拍一,我拍一……”趣味盎然的童谣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培养,美好情感的熏陶,乃至孩子们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创、动口、动手,开展“我学、我编、我唱、我演、我画、我玩、我用”等绿色童谣系列活动,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体验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一首首健康的童谣就像一盏盏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程。

(三)绿色童谣,净化美化语言。

1.营造“绿色童谣满校园”的氛围。

(1)由改编到创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教师和父母找出儿时记忆深刻的童谣让学生诵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学习它朴实自然的语言美;然后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进行改编。在改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他们将“孝父母,夸同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写进童谣,唱出来。对于学生创编的童谣,我们不以品读文艺作品的视角去看,而是重视创编过程中孩子精神世界的建设。只要学生喜欢的,我们都欢迎,只要反映儿童生活的,我们都鼓励。

(2)唱响绿色童谣。

我们把学生创编的优秀作品谱上学生熟悉的曲子,让学生在晨会课、音乐课学唱,在课间唱,在学校和社区的大舞台上传唱。让童谣伴随我们的心声飞向家庭和社区,扩大童谣的影响力,以童谣传唱带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唤起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创编传唱。

(3)创作童谣,净化孩子的“口头文化”。

童谣的关键是儿童的感觉,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如果没有儿童趣味,再好的内容也无法让儿童喜爱。如:学校是我家,我爱我的家,红墙绿树和鲜花,到处笑哈哈;跑步时,别说话,别玩耍,顾前要顾后,快慢要适当,纪律谨遵守,安全要牢记;还有学生创作的口令:一一二二三呀,四四五五六呀,心齐往前跑呀,脚步不落后呀。这样孩子们不雅的口头语不禁自灭。

三、发挥绿色童谣的渗透作用,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一)美好语言,净化了心灵,共同打造和谐社区育人大环境。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颗小草和花朵都成为一首优美的小诗,而且来自于学生又回归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是建设校园精神环境文化的目标之一。如楼道口是征集学生意见后形成的“好习惯”三字歌;小树上、花坛内,那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环保用语;校门口每周更换的是各年级学生创作的“好习惯”童谣;教室的布置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教室名字”、“我们的班风”、“我班的班规班约”是全校学生在开展“我与好习惯有约”活动后,全体师生共同讨论确立的班级公约,以激发学生们的集体意识、自豪之感;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电视、网络等宣传阵地,营造和谐的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愉悦师生身心,净化师生心灵,真正达到优化、美化、教育化的目标。

(二)传唱新童谣。

1.践行童谣。

看到学生丰富的作品,听到他们欢快地传唱新童谣,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学校少先队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作品在学校黑板报上发表,在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这都为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带来了信心。

2.赏析童谣。

对比绿色与灰色童谣,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在学生中通过说、唱、编、演、画等多种方式进行童谣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创编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自我、锻炼了表演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活跃了思维。绿色童谣像一阵春雨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让礼仪、文明、健康、快乐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编自演说唱绿色童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心灵,更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假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若干意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只有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心灵才会充满阳光,他们的家庭才会充满希望,社会才会在不久的将来拥有道德优秀、知识丰富、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绿色童谣具有创新意义,它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伙伴,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该在绿色童谣的道路上常抓不懈,使孩子们真正在绿色童谣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