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新课程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教育宗旨;以“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为课堂主题;以“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教学意图。高效课堂的构建是现阶段乃至将来的趋势和目标,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大部分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学习物理的习惯大致是:有对物理实验现象感兴趣,但缺乏对实验现象进一步探究的习惯;有上课认真听讲,但缺乏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习惯;有死套公式解题,但缺乏按程序分析问题的习惯;有死记结论,但缺乏归纳总结的习惯;缺乏自主做课后总结和阶段性复习的习惯。总之,大都有喜欢物理现象而“知其然”的兴趣,却缺乏深入探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为了构建高效课堂,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1.培养实验探究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是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要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甚至连实验报告中的表格都替学生设计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用自己思考,或者看热闹般地“观察”,仅仅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内在原因的考虑;或者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会想有没有其他等效的或更好的操作方法,更不会有重新设计此实验的做法。由于要观察的现象或要得出的结论已经先入为主,因此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更谈不上由实验的数据演绎、归纳出结论了。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高分数,有的老师把学生做实验完全变为老师讲实验,学生从动手不动脑的极端又走向了动脑不动手,纸上谈兵的极端。长此以往,实验的教育功能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反而下降。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严谨而又科学的态度,只有认真做好以下工作,并长期不懈地坚持,才能达到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在研究物理现象中可能存在的未知规律时,要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要解决这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对实验探究产生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出现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和冲动,充分认识到实验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然后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发现物理实验的魅力,形成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在需要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中,巧妙设疑,让学生自主认识到这个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继而探究解决问题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总结现象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能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帮助理解;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也要通过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总结蕴含的物理规律。
在分组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针对实验要探索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必要的数据。
掌握求平均值、描点作图、列表等方法,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出实验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和不解之处,注意及时纠正,必要时重新进行实验。实验后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导致误差的因素,找到减小误差的方法。
2.培养归纳总结、深入思考的习惯
通过平时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对每节课学习的知识点的认识,大多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认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基本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因此分析问题往往没有清晰的思路,导致解题速度慢,找不准问题的切入点,常因为知识的盲点、疑点导致答题中某环节出错,最终功亏一篑。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懂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领悟温故知新的道理。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自主思考建立概念的方法,经历科学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理解概念,并经常结合练习对概念做深层次思考。在规律教学中,可以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在自主研究后发现规律,达到对规律的深层次理解。
每学习一个单元或一章后,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点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连成线、辅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融会贯通,思维活跃。很多学生往往因为不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孤立地记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感到越学越累,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对知识的掌握陷入机械的死记硬背中。
在培养学生作学习小结时,开始可通过示范和指导,进行单元的、章节的小结,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养成自我作学习小结的习惯。具体采用:章节重点摘录;归类对比;利用列知识结构图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综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对所学知识不断进行再加工的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仔细审题、画图分析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拿到题目后,只是凝神看题,但不动手画图分析问题,结果是看了很长时间,却仍不能把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没有配图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结合题意画出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图,往往就不能尽快创设问题中的物理情境,形成明晰的思路,准确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还会因凭空想象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
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仔细审题,明确物理情景,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图和物理过程图的习惯。具体做法:
在每次讲解例题时,都要引导学生字斟句嚼地仔细审题,进而建立起物理模型,并在黑板上规范画出受力分析和物体运动过程图,板书相应的条件,寻求因果关系,应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还要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规范分析问题的步骤。
要求学生练习时做到无图不提问,无图不答题,练习时把画图作为解题的重要步骤。通过规范画图的训练,培养学生画图分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规范答题习惯
应用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时,不仅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而且要能规范、准确地表达,这就需要平时严格训练。
日常教学中,讲例题时在注重思维引导的同时,还要完整、清晰、规范地板书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用规范的物理语言准确表达解题过程的习惯。
为了规范学生的表达,在批改练习和作业时,要注意发现学生解题中不规范的表达,明确规范解题的要求。解答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必要的书写规范的方程,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鼓励学生注意总结自己的不足,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做到取长补短。
练后反思也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做完习题之后,反思解题的方法、解题依据的原理、解题的思路,还要能做到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通过耐心指导和反复督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形成明晰的思路,达到规范解题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规范的解题习惯。还应鼓励学生养成整理错题、典型题的习惯,对于常考易错题坚决做到找出错误的原因,发现知识的疑点、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师生共同配合,不懈努力。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效率,又使同学们形成终身受益的学术修养,这是教师追求的真正的教学高境界,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必将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