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2013-12-29 00:00:00陈正荣赵文斌
考试周刊 2013年5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能有效开展情境教学,就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利实现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三维目标。

一、情境及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情境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其一,主体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二,对主体发生影响的事件;其三,有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敌”关系;其四,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方式。思想品德情境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生活中重大而典型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取材应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创设的情境要可感知、可体验、可操作,便于学生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二)冲突性

当教师根据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设计的新问题情境与学生的旧知识、旧方法、旧思维产生冲突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在创设冲突性情境时既可以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可以在概念、问题的辨析点上设置冲突,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矛盾中得以深入开展。

(三)启发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启发来自兴趣,它是一种内在动力,会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歌曲、动画、漫画、故事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想问”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那么何谓情境教学?它也可被称为情境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它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融合,以自主、体验、探究为主要特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情境的预设与生成

情境是运动,其运动固然包含着空间的变异。由于人物之间相互影响,人物的内在生命活动凝结成动机并促成行动。一般地说,更重要的在于人物关系的运动性。而情境又是人为的为主,可附加创设的,是一种手段。根据情境的生成状态,我们认为学习情境可分为预设情境和生成情境。掌握情境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技巧,这在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预设情境的引领

1.疑处设境。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创设情境,铺好平台,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每节课中都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诚信是金》时,我展示《曾子杀猪》漫画进行看图说话,然后问学生:“曾子为何会因妻子一句玩笑话而真的杀掉猪?”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质疑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热点设境。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思想性。我们可将最新的国内外时政热点、焦点与教材相结合,创设时事情境。如在执教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讲述了“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先进事迹,然后设问:“罗阳向世人传递着哪些‘正能量’?”这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时事政治,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综合分析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凸显了思想性。

3.近处设境。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生活化”,生活对学生而言是最感兴趣也是最感性的,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反映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学习新天地》时,我引导学生谈谈初中学习的新烦恼和新特点。由于把初中新生引进现实生活,他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生成情境的激活

1.“活”化入境。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课堂气氛,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神态反应等细微变化,提炼生成情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时,我发现学生对大人们担负的角色和责任议论纷纷,于是进行“角色换位”活动。这既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又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2.“辨”析出境。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体使其具备了冲突性、可辨性。辨析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也能使道理越辩越明。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做诚信的人》时,我组织了“诚信的人太老实,老实人会吃亏”的讨论,学生热情高涨,热烈争辩。采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使道德情感得以内化。

3.“借”势造境。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因其特殊性而成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习气氛因此倍加热烈。此时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契机,因势利导,让生成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发现同学对于网络总有不少话题,就组织了“网络是高科技产品,对我们有利无害”的讨论,顿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在教师积极引导下,教学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4.“聚”点成境。面对课堂上无法预见的随机教学因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把学生的疑惑、灵感、错误和冲突催发为“生成性资源”,使各预设之外的“节点”聚合成情境。

三、情境的探究与互动

新课标倡导以互动、参与为特征的多元化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实践体验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心活动,使道德素质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形成较稳定的特征,有效地矫正与防止知行脱节、主客观背离、双重人格等“假性认知”现象。实践证明,一切的教育,只有让受教育者体验,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合作探究。这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生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前面提到的问题辩论、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二)角色扮演。在角色体验中,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理论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认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九年级《责任与角色同在》等,最典型和形象。

(三)换位思考。恰当运用角色换位法,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既是活动的感受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换位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思品课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例如,在上一点提到的教学内容中都可让学生与师长、其他社会角色互换的体验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四)评价激励。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积极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积极成功的课堂评价能营造特别的情境氛围,我们不妨从“艺”、“励”、“异”等方面做尝试。

1.“艺”。现在课堂上存在大量廉价、夸张的表扬现象,如:“棒!你真棒!”、“好!真好!”,让学生边说边鼓掌等,并且多次重复。这就大大削减了激励的成本,势必也降低了激励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下降。经过锤炼、艺术化的课堂评议应是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它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励”。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答错问题后,老师不应立即道破真情,马上加以否定,而应在肯定后再提要求、指方向。这样先扬后抑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主动修正错误,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异”。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实际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课堂中,一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答出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表扬;一位不敢朗读的学生能一字不漏地读完课文,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个性,就能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