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今,不论我们走到哪,“三案、六环节”的声音都在耳边萦绕,面对教育的新改革,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更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 智慧 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智慧天使、成功天使和爱的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三位到家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就去一位吧,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回家商量后,决定把爱的天使请回家。母亲问:‘哪一位是爱的天使?请进屋吧。’爱的天使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天使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两位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一部好的电影之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选材比较好,内容比较新颖,而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爱”来感化学生;用“爱”来引导学生;用“爱”来点拨学生,使我们的爱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并不代表这节课成功了,只能说明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一节好课,是要从学生的表现来看的,应该是学生听得专心,思考认真,以及活动积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爱”发挥我们的智慧让这节课“活”起来。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有了“爱”,学生愿意听
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言语平平,没有感情、繁杂、紊乱、生硬,那么这节课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学生会在无形中把教师的话语当做“催眠曲”。教师想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首先,语言要丰富多彩,应尽量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或有所感悟;其次,语言要简洁明了,应尽量做到精炼、不废话;再次,语言要调理层次,应尽量做到不颠三倒四,不混混沌沌,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最后,语言要有趣形象,应尽量做到绘声绘色,幽默又不失重点。
二、有了“爱”,学生愿意想
教师不仅仅要言语中充满“爱”,内心也要充满“爱”,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思考中。这就要求教师考虑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所关心的,同样的问题是不是能够通过其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想下去。所以这就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系统性、适中性。例如:数据的运算,提到这大家都会想到令多数学生比较头疼的数学,如何让学生用心去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所以任务如何设置是关键。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首先向学生展示上次他们小组比赛的成绩表,大家看到这,都想知道自己小组的成绩如何。与此同时向他们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小组的人数和总人数?然后,让他们根据我事先设计好的学案,根据提示,逐步完成下面的任务,让他们在计算的同时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利用单元格地址进行计算有什么好处。
三、有了“爱”,学生愿意做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动手操作是很重要的,占到整个课程的90%以上,因此,学生是否愿意动手操作是重中之重,也是一节课是否可以“活”起来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本节课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是否可以联系到实际?是否可以联系到学生的爱好?在设计动手操作的任务时,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及是否愿意完成?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和如今的新课改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例如:在设计封面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看了几张残缺不全的封面,又让学生欣赏了几张很有特色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封面,通过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看了这么漂亮的封面后,都想要制作这样的封面。接着我就说,如果大家也想制作出这样的封面来,那么我们先从这张封面做起(事先制作好的封面展示给学生看),如果要制作这个封面,我们就要从下面的几个步骤来完成,请根据我的提示完成第一个任务。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了本节课的基础性任务,当学生对于本节课的一些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素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质疑,制作自己喜欢的封面。
课堂要“活”,说到底就是学生要动起来——耳朵要动起来,脑子要动起来,手更要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忘掉过去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爱”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堂,让课堂不再成为教师灌填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生元,蔡绍稷.初中信息技术(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
[2]钟启泉,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张筱伟.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5]田慧生.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