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准备工作。它是学生们对有关内容的自学,通过这样的自学可以排除障碍、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拉近学生们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将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而且小学英语的课时量不多,这就要求课堂必须容量大、密度高。因此,让学生们学会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不少教师对预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预习也有不妥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反对意见。
一、预习与预设相冲突,打乱了教师阵脚
很多学生,尤其是优等生通过预习就可以对本课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当老师准备在课堂上巧妙呈现新知时,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了出来,让老师们觉得无用武之地,甚至还有些措手不及,束手无策。
例如,在一次听课中,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3B第二单元,当时授课教师在教clock这个单词,她设计了Guessing game的游戏,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们猜,哪知学生们立刻就说出了clock。那位老师当时很尴尬,她在评课时说,本来想通过画圆,让学生们说出apple,sun等单词,再通过逐步添画的方式,让学生们慢慢猜测,最后呈现出clock。但是没想到学生们那么快就说出了单词,使得她有点措手不及,早知道这样,就不让学生们预习了。
难道这样的结果真是预习惹的祸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这位教师对于预习后的课堂定位没搞清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状况,对于学生们可能说出的答案视而不见,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思路预设。再精彩的预设,在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形下,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们已经掌握了clock这个单词,在上课时,可以调整自己的设计,比如,可以改为猜谜,或者出示各种形状的钟进行随机提问。
由此可见,面对学生们预习后的英语课堂,我们的预设绝不是简单地多准备几套教案,而是要充分估计学生们预习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要了解到学生们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可能有些疑难?设计的活动是否符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谜底是否会被学生们轻易地猜出?对于课堂的自如掌控、运筹帷幄是相当重要的。
二、预习减少了知识的新鲜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预习时,对于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学习已经揭开了新知识的神秘面纱。有些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新单词、新短语和课文内容。那么,对于新知识的新鲜感也大幅度下降,甚至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
例如,在教单词:face,nose,mouth,eye,ear等身体部位单词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TPR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们摸一摸学习单词。但是,许多学生因为已经预先了解了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兴趣一般,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在学生们预习以后,教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仍然是按照教案实施教学步骤,甚至课上所用的图片都是书上的,学生们当然毫无兴趣了。其实,我们应该做有心人,尽可能地创设出能够挑起学生们兴奋点的教学情境,从而较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用简笔画、卡通画呈现新知。教head时,可以用大头爸爸,小头儿子的图片;教ear时,可以用大耳朵图图;教face时,可以用大脸猫;教eye时,可以画夸张的三只眼怪物……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肯定会被吸引过来。可见,预习后的课堂虽然少了一些新鲜感,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发挥教学智慧,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巧设情境,则学生们照样会对新知识充满热情,甚至会收获更多。
三、预习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了新知探索
在预习之前,学生们对新知识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在预习以后,学生们的想法就可能被课本的内容所束缚,这样有可能会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很难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有些语言知识是需要学生们自己探索的,在这种情形下很有可能让学生们丧失了这样的机会。
小学生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有限,我们在呈现教材内容时,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提示性的。尽管学生们预习了内容,但是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些知识依然是他们学习中的盲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学生们预习后可能存在的盲点,及时组织学生们对理解不到位而且有点似是而非的知识进行对比,达到巩固、修正新知识的目的。
四、预习增大了学生差异,影响小组合作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在他们预习以后的差异就显得更大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些优秀的学生预习效果会非常好,但是他们急于把结论或者结果告诉同伴们,无意中就剥夺了其他学生共同探讨的权利,时间一长,那些学生就只能是旁观者,在小组讨论中,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例如,在教字母a在单词中读音时,授课教师给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1)这些单词都有哪些特点?(2)字母a在单词中,都可以发哪些音?(3)我们还学过哪些含字母a而且发音规律与这些单词相同的?在小组合作时,优等生们立刻变成了各个小组的主要核心人物,他们不断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几位同学就一直保持沉默,成为了旁听者。偶尔有个别人插嘴,也会被优等生无情地打断。在最后汇报结果时,那些优等生自然成为了各小组的代言人。
上述现象的产生,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们之间的差异,也扰乱了小组合作的秩序,那么,我们就要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策一:强化角色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要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分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因生而宜,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策二:改变学生分组。打破平均分配的做法,把优、中、差学生分为三类,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对策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注意分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
总之,学生预习后的英语课堂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应变能力。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上预设,那么,学生预习后的课堂不仅不会有障碍,反而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