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根据全日制普通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英语教学目的要求,探讨词汇教学中应融入适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文中通过列举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差异,分析造成词汇差异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将“文化意识”移入课堂教学等,从而强调文化教育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文化渗透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
1.引言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自从十九世纪人类学问世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持一端,至今社会科学领域对文化的定义仍无统一的认识。学语言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良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的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教育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当公认的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2]。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文化教育形态上的差异必然呈现在语言系统工程的不同层面上。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3]。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一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次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4]。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所造成的,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3.文化差异的词汇证据
对于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意,但在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在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的定义是:“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式大学词典》下的定义是:“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由于英国的农业从16世纪至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生产关系,因此peasant一词在英国已被淘汰,在美国则从来没有过peasant[5]。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人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官员称为statesman[6]。事实上,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和涵义上有以下关系:
(1)字面意义与含义相同或相似。
①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②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③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④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⑤to lose one’s face,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含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①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②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④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⑤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含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①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②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③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④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含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①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谦受益。
②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买瓜,自卖自夸(反讽)。
③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④The smoking gun(还在冒烟的枪)真凭实据[7]
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因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下面是在词汇教学中碰到的一些词汇应用中文化差异的例子。
3.1问候语和称呼语。
不同的称呼语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或学习汉语的西方人都可能产生误导。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在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王院长(Principal Wang),刘军长(Army Commander Liu),马经理(Manager Ma)。这一点教材中都有时不注意,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在JEFC Book 3 Lesson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就会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人教社JEFC Book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国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s.,Miss.,Mrs.等[8]。
3.2感激与称赞。
文化差异可以从表达感激与称赞的方式中明显地看出来。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9]。在一个英语的本族语言者向我们表示他的感激或赞赏之情时,汉语言者会用“哪里,哪里”来回应任何感激或赞赏的表达。可此处的“哪里,哪里”在英语里不能用“No,No”表示,只能用“Thank you”。
3.3颜色词。
英汉颜色词,从物理学角度讲是没有区别的,但在语言交流中,它们却各具不同的联想意义,此时的颜色不再是自然色彩,而是象征色彩。比如,黄色(yellow)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色情淫秽,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等,但在美国,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人们常用蓝色(blue)来指代色情(如a blue movie)。再如,绿色(green)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一提到它,英美人会由此想到嫉妒(green eyed)与缺乏经验(green hand)。在英语中,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不同的信号。黑旗(black flag)是海盗的标志;黄旗(yellow flag)是船上发生瘟疫的信号,因而衍生出警告的含义;白旗(white flag)是求和或投降的象征,至于红旗(red flag),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意味着革命,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源于西班牙斗牛的民俗,因此它代表“令人生气的事物”。(公牛见红旗,就会分泌过量的肾上激素,处于激动或愤怒的感情状态之中。[10]
3.4与文化有关的习语、谚语和隐喻。
起源不同语言中的习语、谚语、俗语和隐喻显示了文化的差异。而在这些习语、谚语、俗语和隐喻中词汇的选择也不同。如“狗”(dog):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于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在成语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中含贬义,但在以下的例子中dog都属中性或褒义:You luck dog(这家伙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人年纪大了学新东西不容易)。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这从汉语中的成语可以看出,例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血喷头、鸡零狗碎等[11]。在学校里,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突然超越向来被看好的学生,突如其来地得到第一名,我们把这种人叫做“一匹黑马”(a dark horse)。听说第一个使用这词汇的人,是英国首相狄斯雷利,1831年他在小说《年轻公爵》中描述了一场赛马:本来呼声很高,赛马不知怎么居然落后,而一匹从未引人注目的黑马却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冲过看台,赢得胜利。因此,我们就称这种出人意料获胜的参赛者为一匹黑马,后来也用来指意外当选的“黑马”候选人。[12]
3.5数字处理。
不同的文化处理数字的不同往往是机遇语言上的方便,这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表达数字的词汇上。如:在英语文化中,通常以“year old”为计数单位来表达年龄,而小孩子却常常将其年龄说成两个生日之间,“four and a half years old”。国人以“岁”为计数单位,不过,“岁”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人活着的全部或部分岁数”。按照“岁”的标准,一个刚出生的因已经活了一年中的部分日子,他就是“一岁”。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词汇上造成的差异必将对学生在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4.文化因素差异
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地域、历史、习俗、宗教、思维等文化因素存在差异,两种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进而也在词汇上有所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4.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各民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不仅直接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且明显地表现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或具有不同的情感反应。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体现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称王,北面为朝”、“面南背北”、“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辕北辙”等,而英文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4.2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不同,在历史长河里积淀的文化自然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因此,在这些典故里出现具体词汇时不免对词汇教学产生困难。如:地球上本无“龙”这种动物,汉英民族却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汉民族视“龙”为一种神异的动物,封建时代则用以专指天子帝王,现在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精神。而《圣经》中dragon代表邪恶和恐怖,致使英美人心目中常有“凶神恶煞”之联想,所以很早就被用来做战争的旗帜。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些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有人为了区分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将后者称Chinese dragon[13]。
4.3习俗文化的差异。
4.3.1反映英语国家民俗风情的社会生活的词组。
①tea shop[误]茶叶店[正]茶馆、小吃店
[分析]英国人有下午三时至六时饮茶的习惯,除喝茶外,还用牛奶、咖啡、鱼肉、冷盘等。
②roadside business[误]路边店[正]汽车饭店、汽车旅馆、汽车影院
[分析]roadside business是专为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提供服务的行业,其位置未必在路边。
③American dream[误]美国梦[正]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
[分析]由来已久的American Dream不仅表现了当年美国人民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更多地用来指代现代美国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4.3.2受表达方式的影响,组合意义与单词表示迥然不同的词组或句子。
①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误]今天的空气很好,而且清新。[正]今天的空气很清新。
[分析]英语中,good/nice/fine and接形容词或副词,在口语中常表示“非常……”之意。
②Aren’t you beautiful![误]你太不漂亮了![正]你太漂亮了!
[分析]否定形式的感叹句通常表示语气十分强烈的肯定意思。
③John has worked here since he was in the school.[误]约翰到学校以后,一直在这里工作。[正]约翰离开学校以来,一直在这里工作。
[分析]since接的是时间状语从句,如果其谓语是延续性动词,该谓语动词就表示否定意义。
④We can’t be too careful.[误]我们不可能太仔细。[正]我们越仔细越好。
[分析]can’t be too意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越……越好”,类似的句型还有not too…to(do),never too…to(do)(绝不……能……)。又如,英语中cannot…too或cannot over+verb这种结构往往被误解为具有否定意义,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肯定意义。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he has provided cannot be overestimated.他提供的情报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过高[14]。
⑤Mrs.brown couldn’t feel better,though she was not a little fat.[误]虽然布朗太太一点也不胖,但不可能感觉得更好。[正]虽然布朗太太很胖,但她的感觉好极了。
[分析]否定词加比较级,有时表示肯定,这里couldn’t feel better意为“感觉好极了”。little前有a,the,not a,no等时,也是表肯定意义。类似的词组如no less than(一样,不亚于),none the less(仍然),nothing less than(完全是)。
4.3.3某些表示粗俗或有所忌讳事物的委婉语。
①African American[误]非洲美国人[正]美国黑人
[分析]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African American已逐渐用来取代Negro,Black,Color American等词。
②senior citizen[误]高级公民[正]老年人
③wash one’s hands[误]洗手[正]上厕所
(4)一些习惯用语和成语。
①a busy body[误]忙人[正]爱管闲事的人
②a black sheep[误]一头黑羊[正]害群之马
③pull sb’s leg[误]拖后腿[正]开玩笑
④eat one’s words[误]自食其言[正]收回前言,改正错话
4.4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形成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欧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在学习时就应予注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例如:(a为英美国家人的解释,b为中国人的解释。)
(1)She is in her golden age.
a.她已是古稀之年。b.她风华正茂。
(2)He has caught the French disease.
a.他染上了梅毒。b.他得了法国病。
(3)He is a wolf.
a.他是花痴。b.他豺狼成性。
(4)You are a Jonah.
a.你是一个不幸的人。b.你是约拿。
(5)That guy’s got a Midas touch.
a.那家伙会做生意。b.那家伙有点金术。[15]
4.5思维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差异。思维差异反映着讲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来形成的语言倾向。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亦不例外。
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No news is good news.)句中的absence,intelligence,development都是抽象名词,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虚”、“泛”、“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则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虚的概念,如“画饼充饥”中的“饼”,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直”、“显”、“形”、“象”的感觉。
综上,中西文化因素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不同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这些词汇差异必将贯穿于整个词汇教学。如果要更有效地开展词汇教学,使学生对词汇更容易地理解和运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文化意识”的迁移。
5.如何实现“文化意识”课堂的迁移
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在中西词汇层面上的体现和分析造成此词汇差异的文化因素,可见在具体词汇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增进对西方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的词汇教学中有效实现“文化意识”迁移?
5.1让学生在词汇学习重要性上达成共识。
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所说:“我们不能接受语法比词汇更重要的说法。事实上,没有语法几乎什么都不能传达。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没有基本词汇,文化教育就无从谈起。
5.2倡导协作学习词汇,在此基础上共同品味词汇文化。
协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协作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让那些饱受词汇学习之苦的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更主动地坚持学习。协作学习词汇有许多灵活的方式,就教师来说,把平时的单词听写变为小组为单位的词汇团体赛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5.3引入文化背景鉴赏,展示词的文化内涵。
词义之所以多层次,是因为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渗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观念和看法。比如,不同民族、不同的人对life一词的看法不一而足:Life is dream.Life is the morning dew.Life is travel.Life is a struggle.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说,有些来自于文化著作。教师可以在各种文化背景展示中,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学生对世界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
5.4鼓励坚持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学习词汇。
文化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如何界定文化,文学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一直被看做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接触原汁原味的词语表达,实现对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
5.5在第二课堂中运用词汇。
学生虽然通过教师的直接阐释和其他途径了解了词汇中蕴涵着的文化,但如果没有在生活交际中强化其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其词汇运用能力乃至整个交际仍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英语词汇教学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学生及时运用所学词汇。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剧,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以“red”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在通常用法中,red flags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情况[16]。品味red在中国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感受“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和商业英语“in the red”(亏损、负债)等其他文化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感受歌词韵味等。
5.6通过活动课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第二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利用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英语知识抢答赛、英语歌咏比赛、英语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绕口令、英语单词接龙等渗透文化意识。每逢佳节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等等,组织力量专门介绍这一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由来等。[17]
6.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地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4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9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69.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65.
[7]乔志高.美语录——听其言也.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59.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72.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173.
[10]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4-85.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70.
[12][台湾]叶弦,林佩芳.英语词汇背后的故事.南海出版公司,2005:90.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69.
[1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235.
[15]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76-277.
[1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68.
[17]包育彬,陈素燕.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