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2013-12-29 00:00:00韩全红
考试周刊 2013年5期

和谐的本义是:融洽、调和,指配合得适当匀称,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一种价值观。我所理解的“和谐课堂”是一种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和一种美好的教学氛围。由于“和谐”的本义中就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意思。因此我认为和谐课堂教学的实现也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把教材的组织,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好地协调、配合,使之形成水乳交融的合力,从而达到和谐课堂中“教得自然、学得高效”的美好教育状态。在对这一美好教育状态的不断追求、探索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教育素质的和谐是和谐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对课堂的气氛产生影响。只有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得如一幅画、一部曲、一首诗;才有可能用专业的思维去支配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成长的张力、生命的涌动。

这里所说的“教育素质的和谐”是指教师要具备各种教育教学能力,熟练掌控各种教学手段,并能使之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它没有一个具体的范畴,它的具体要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教师的亲和力使教师能与学生融洽相处,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领思维的方向,把握教学的脉搏。富有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讲话能引人入胜,鼓舞学生。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幅逼真的绘画、一张精美的剪纸会让你在不经意间震撼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敬佩,使之自然而然地去“亲其师、信其道”。这些能力的具备是“和谐课堂”的前提,把这些能力完美地融合,恰如其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如歌声绕梁。我们的教育思想也会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得以实现的基石

“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课堂中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带着积极的情感融入教与学,能悄悄地消除交流的障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教与学相互吸引,相互影响,配合默契,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种情感的和谐,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用好我们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首先要用好我们的眼睛,尽可能把视域范围扩大,在课堂上利用走动、转身、俯身等动作,适时、有意识地变换视焦。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我们对学生的关注、对知识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有不少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殊不知,你的眼睛,老是盯着书本、教案、黑板,就是舍不得把目光投向学生,目中无人,学生如何会与你配合?久而久之,课堂上那种“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透过心灵的窗户判断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遇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做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这不仅仅是能否关注学生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攸关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有失公平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假如你的视域覆盖不够宽,就一定会出现课堂的盲点,这个盲点上的学生就被你“无意识”地冷落了,对他来说这是一次“人为”的教育不公。

其次要用好自己的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沟通师生情感,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简明得体,辞通意达,饱含情感的语言,不仅能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还能打动他的心,催化他的情。即使是数学课也一样能让课堂语言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令人顿悟。幽默的语言能瞬间转化尴尬教学局面;机智的语言能让你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优美的语言能让你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鼓励的语言能顿时让学生信心倍增。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讲到圆有多少对称轴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轴对称图形,对于对称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他们的心目中竖直和横平的对称轴占主要认识地位。所以学生自然地脱口而出:“有两条对称轴。”此时我忍不住笑了,我说:“这是正直的人的回答,我的‘正直’是指坐得正,站得直,而数学思考却不能这样。”一个学生立刻接着说:“老师,我歪着头看发现对称轴是歪的。”在这个“歪的”对称轴的启发下,许多“歪的”对称轴被找了出来,最终学生突然顿悟: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理解与宽容,让我学会等待,一句幽默机智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异向思维,使错误认识的纠正变得不留痕迹。师生关系也在会心的微笑中得以巩固、加深。

最后还要注意你的身教,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来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去塑造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近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

三、课堂教学的和谐是实现和谐课堂的核心

我对于“课堂教学的和谐”的理解有这样几个主要方面:教材处理的和谐、课堂教学流程预设的和谐、教学过程操控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合理、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的教学流程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奠基,但课堂具体操控中,会因一句无心的话、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一个学生的突发“奇想”而瞬间改变你原有的预设。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去理会,生拉回自己的预设,还是把这种“变化”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发一轮更自然、更有效的学习活动,就体现着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的高低,这也是能否实现和谐课堂的关键。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从容应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把“生成”处理得自然、有效,这就是一节“和谐”的课堂教学。其实一节课难免存在着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问题,但如果处理得当,它可能就成为枝外生花,疏影横斜的妙境。例如:在教学《镜子中的数学》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向我告状:“老师,某某不听课,一直在玩小镜子。”怎样自然地处理这个问题,又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呢?听了这个学生的告状后,我微微一笑说:“她不是在玩,而是在考虑怎样给大家出题呢?”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出什么题啊?”我快速地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女孩的头像,她闭着一只眼睛,一只手拉着自己的耳朵。“这就是她出的题,在镜子中她做了一些可爱的动作,看!这就是镜子中的她,你知道她闭的是哪只眼睛?她是用哪只手拉自己耳朵的?”我说。同学们立刻兴高采烈地探讨起来,这个探讨正符合我的教学预设。同学们给出探讨结果后,我让那个同学确认:“他们说得对吗?”她在判断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的“和谐”的处理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和谐、高效的课堂要求我们“和谐”地处理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

总之,“和谐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轻松愉快,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人性得以张扬。这样的课堂可以很自然,但一定洋溢成长的喜悦,可以很简单,但一样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以很平常,但同样闪现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