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读中得,技能写时成

2013-12-29 00:00:00刘晓娥赵明发
考试周刊 2013年5期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本源,写作是阅读的归宿。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将专题阅读与专题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继而进行写作,练就技能。以下是我们结合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及读本中的《金岳霖先生》教学所做的尝试。

一、游戏铺垫,话题导入

1.猜一猜:此人是谁?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猜不到)

(2)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duō),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

2.说一说:什么是个性呢?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

二、专题阅读,交流点评

1.速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筛选并想一想:梁任公先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作者是如何表现其个性的?

(2)交流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外貌描写)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动作、语言描写)

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动作描写)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动作、神态描写)

(3)点评

我从 这(几)个词中看出梁启超是一位 的学者。(其貌不扬、稳健潇洒、谦逊自信、才华横溢、感情丰沛、热肚心肠)

(4)小结

写人物,就是对人物进行描摹绘写,人物须“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要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行动,“个个活跳”,而不是作者下评语,加论断。基本的描写方法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2.速读《金岳霖先生》

(1)用一个字概括金岳霖先生给你的印象:怪。

(2)筛选:金先生那些怪事儿。

(3)交流、概括:样子怪、语言怪、行为怪。

(4)小结;描写人物,除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外,更要选取个性化的事情表现人物的个性。

三、专题写作,学以致用

运用以上学到的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或同学,一二百字,不出现人物姓名。

四、成果展示,相互学习

每组推荐一个优秀片段进行集体交流,要求有小组推荐理由。例如:

大概因为生物老师催眠功夫过于深厚,每周的两节生物课成了他的必睡科目。每每这时,他便挺直身子,脑袋作小鸡啄米状,让人不由感叹他脖子的柔韧性。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虽脑中与周爷爷把酒问青天,手下却仍不消停,一杆中性笔在书本上跳完圆舞曲再跳踢踏舞,有时还来一会儿探戈。于是,一节课下来作为舞台的课本便成了一幅后现代主义大作,那上面充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线条。(仲倩)

推荐理由:真实的细节,调侃的语言,令人捧腹不已。

2.在车流中,一男生偏转着头,斜抽着嘴,时不时推一推那形似老花镜的近视眼镜。碰见熟悉的女生后正经地示意一下,头一昂,转正脸,嘴拉直,再挤出一个能使哈雷彗星撞地球的笑脸。尔后,头又由左下方转向右上方,歪着脑袋,拉下面孔,以极其女式的方式夹着他那不大的自行车消失在了人群中。(潘振国)

推荐理由:拨开人群,对其人进行面部特写,举手投足间尽显人物形象的怪异。

3.同学们纷纷拿着不会做的题去问他。只见他用手指轻轻搓了一下鼻梁,把头向左偏了一下,然后叹息一声说:“还是浓缩的好啊!”惹得同学们一起指着他笑起来。可是说归说,紧接着,他马上行动起来。接过同学的作业,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作业,眉头紧皱,不慌不忙地在纸上比划着。“糟糕!题好像有点难!”他小声嘀咕,手里已经开始翻起教辅资料来,可是,查而无果,还没等有问题的同学反应过来,他却忽地拿起书一溜烟跑外面去了。一会儿功夫,就又跳着小步,哼着小曲回来了,从那针缝小眼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那样的得意。还没坐稳,他就飞快地在头上捋一把,然后神气的说:“我会了,我很牛吧!”(王安鹏)

推荐理由:神态、语言、动作、步态多种描写方法借一事集中展现,仿佛是特意搭设的个性表演舞台。

五、技法补充,拓展思维。

1.正写为主,侧写作辅,丰满形象。

简笔勾勒和工笔细描都是正面描写,要想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起来,还就适当运用侧面描写。例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诗《陌上桑》)

2.“画”好眼睛,借眼传神,活化形象。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就强调“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要画好人物的眼睛,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如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3.描写步态,写好动作,突出形象。

步态描写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因此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以达形神兼备之效。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描写步态要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分清不同的步幅、步速、步状、步情、步境。同是一个人,心情愉快时会步履轻快,承受巨大打击而内心痛苦时走路踉踉跄跄。爽快的人走路大步流星,寡断的人走路会磨磨蹭蹭。这些都说明不同的心理、感情、性格决定了不同的步态,它们是“里”和“表”的关系,写好步态就要首先把握影响步态的人物心理、感情和性格。

4.人物描写口诀。

写活人物有诀窍,体现个性很重要。熟悉人物莫忘了,外貌要把特征找。语言行动不可少,典型细节最精妙。综合运用效果好,栩栩如生面前到。如果还想水平高,不用修辞不轻饶。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中语文新课程专题阅读与专题写作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