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主要由辨音力、理解力、意象思维力和抗干扰力构成。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根柱子。听、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都应同样重视。要让学生养成耐心、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够结合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等去倾听说话内容;能够把握住不同说话内容中的要点。
一、小学语文听力课堂的现状与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听力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中的读与写,而忽略语文技能中的听与说。学校在听力训练方面,缺乏较为齐全的教学硬件,没有相关的音像材料,无法开展语文听力教学训练;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只重视静态的语言规则,忽视动态的言语经验;缺乏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口语普通话不规范,不能发挥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模范带头作用。当前,在教育环节中很多教师还没注意到听力的作用和地位,对听力教学的探索接近于零。
二、听力训练策略举隅
语文工具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其交际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讲,让听力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正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所做的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从听、说、编故事起步
从人本主义观点来看,有着自身特点的儿童,因其自身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往往对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对真善美的事物喜爱,对假恶丑的事物厌恶,甚至憎恨,其感情体验鲜明而生动。因而在小学对其进行听、说、编故事的练习,必能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培养其良好的语文交际习惯,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故事,由教师、家长搜集整理并制成录音带的故事、配乐朗诵的故事或音像出版单位的音像制品等,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听力,提高其在短时间内把握故事内容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说故事,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把听到、看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编故事,学生利用外界提供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等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编出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的一个故事,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合理组织语言的能力。听、说、编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听是说、编故事的基础,说是对语言材料的巩固,编是语言材料、故事材料的综合运用,发展趋势呈螺旋上升。
听、说、编故事所选用的故事材料或创设的情境,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欣赏口味,要有趣,能引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愉悦等情感,能让他们在笑声中受到熏陶。故事材料的选用要具有坡度,要选择那些直观的、宜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故事、漫画、卡通等形象,在听、说、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所选的故事材料必须客观、正确、没有常识性错误,不选用那些模棱两可的故事内容。要选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材料,但要避免说教式的东西,力求正面教育为主,多些鼓励表扬,少些讽刺挖苦。学生对照自我表现,对自己的复述或写话进行初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自发的激励作用。学生相互间评议讲故事或写话的表现,有助于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取长补短,同时有利于良好同学关系的形成。
(二)结合文本,加强课堂听力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听力训练可以分步骤进行:能正确理解对方讲话内容并概括其要点;熟练地记录要点;对所听的内容辨别真伪;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等等。教师训练的时候可以先从简单基本的开始,听字音、听词语,再听对话,把握对话中的重要信息,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觉的敏捷性、全面性、准确性;然后听短文,可以选一些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丰富写作材料,又可训练学生听力的持久性和有效性,一举两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听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老师坚持不懈的工作。训练时,若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会事半功倍。在听力训练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学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先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指导听。一边朗读文章,一边在黑板上相应地画上相关的景物,帮助学生听记有关内容。再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用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听记。有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易一下子听清、听懂,教师必须搭桥铺路,减少坡度,帮助学生一步步克服困难,逐步达到预定的目的。
如:欣赏《孔子游春》这篇文章时,在学生第一遍听录音时,只要求他们听清文章中讲的主要内容。说出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第二遍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中孔子向学生说了什么?第三遍听录音,要求学生说出课文中孔子师生对话的具体内容,教师做适当板书。第四遍听重点语句的隐含信息和“话外之音”即使是日常生活用语(口语)也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直来直去的“白话”,许多话语都还是含蓄曲折,“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值得咀嚼品味的,如《孔子游春》中的:“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表面上写景,实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孔子与学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把周围的环境也给感染了,春意也变得更浓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听话听音”、听“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说话人的言语表象去揣摩深意的能力,直至达到“闻弦歌而知雅意”的“听话”的最高境界。
当然,听力训练一定要和考试相结合,传统、惯性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不考学生就懒得学,教师就懒得教。考试时可以采取听后口答的形式,学生听录音或者听别人说、读或者对话,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直接而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这种考试方式的过程和结果容易受考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够公正客观,所以大多时候可采取听后答卷的形式,学生先听录音,然后按要求答卷,这种考试方式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听力。
总之,听力对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对学生的生活交际及未来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有效听力培养和训练,新课程改革也应该重视听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健全人格,让我们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