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与编者的对话应关注什么呢?
一、关注单元主题
语文教材大体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关注这个主题,有助于我们更灵活地整合应用教材资源,更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可以和前面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学与问》联系起来,也可以补充《练习七》中鲁迅关于读书的两句名言。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其中安排了一个历史剧《负荆请罪》。无论是蔺相宽容大度,不与廉颇计较,还是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都发自肺腑。教学时,一名学生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忍着廉颇。”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说:“忍着?就是说蔺相如表面上避让廉颇,心里在说:‘哼,你廉颇哪有我蔺相如智勇双全,要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一定不会放过你。’是这样吗?”学生大笑,很快有同学回答:“我觉得蔺相如是发自内心地宽容廉颇,他没有生气。”我又追问:“没有生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蔺相如的门客气呼呼地好像受了许多委屈,可是蔺相如只是笑笑。”“廉颇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韩勃很紧张,蔺相如却说快请廉将军进来。”“廉颇进来后,蔺相如赶紧迎上去。”……一个“忍”字,引出了一段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正是从单元主题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才敏锐地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
二、关注课文出处
关注课文出处就是要从课文的来源入手,探寻故事的背景,思考编者在编教材时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要这么改,可以引入哪些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堂等问题。
《三顾茅庐》一文,根据《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八回改编而成,以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为重点,略写了第一、第二次拜访的过程。在第三次前往诸葛亮茅庐之前,原著中有一段对关羽、张飞的描写:“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在刘备耐心等待诸葛亮睡觉醒来的过程中,原著又有一段描写:“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补充这几段文字,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比刘关张的不同态度,进一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还能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刘关张鲜活的个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关注课文插图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要思考这些插图与课文有哪些联系,能告诉孩子们什么。《九色鹿》一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调达得救后叩头感激的图画,另一幅画的是调达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九色鹿的情景。我充分利用这两幅图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演,认真体会调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片段一:
师:调达得救了,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座位上模仿。
(生看插图后哈哈大笑,随后就开始表演起来。)
片段二:
师: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乌鸦高声喊道——
生: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师:是呀,情况多么紧急,我们再来催一催九色鹿。
生:(大声地)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师: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
生: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师:九色鹿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请同学们看插图,调达正在国王的身边嘀咕。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陛下,这就是您要的九色鹿。
生:陛下,这就是您要的九色鹿。你看它的角、它的毛色多漂亮。王妃看见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师:说得很好。再看看图画中的调达,贼眉鼠眼,他在想什么呢?
生:这下,我可是发大财了!
生:国王一定会赏我许多金银财宝的!
师: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很气愤。这个调达,我救了他的命,他反而来害我。
生:这个调达,他发誓决不说出我的住处,现在他为了发财把自己说过的话全都忘了。
四、关注课后习题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安排了练习题。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为例,编者在《教学参考用书》中作了明确的分类阐述:“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读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模仿练习。”教学时,要正确把握每一项练习的目的,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姥姥的剪纸》一文有这样一个练习:“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念,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四个层次的教学流程:(1)联系下文“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理解词语“总剪”;联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句话理解词语“准头”;(2)联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理解句子;(3)联系学生的生活体念理解句子,让学生交流类似的生活经历;(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告诉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的句子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也可以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思考。
总之,关注单元主题、课文出处、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就能更好地与编者对话,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为课堂教学引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