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十分活跃,课堂非常热闹,讨论特别热烈,教学效果似乎十分好。然而当我冷静地审视这些现状时,不禁感到担忧。
一、语文课堂成了“游戏场”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少了,思考的问题少了,课堂的气氛变得单调乏味。为改变这种状况,形成活泼、自主的教学方式,于是表演、游戏、小品、歌舞走进了课堂,成了课堂的主角,部分教师却也因此忽视了课堂实际效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把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表演设计,课堂成了“游戏场”,讲台成了“舞台”。更有甚者,为使表演更精彩,在课前排练了很多次。当然,教室里是传来了学生的欢声笑语,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了、热闹了,但是,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多少?他们只是充当了一群看客,有时学生还会沉浸到游戏中,而忽视了文本的内容。而且有些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去表演,表演纯粹是画蛇添足。
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走出困惑,实现高效。
二、小组学习只是“摆个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很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上一种常见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作为一种时尚在语文教学中频频亮相,特受老师们的青睐。每当有教研活动时,这个环节总会闪亮登场。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在许多优课的观摩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它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甚微。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只要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就开始热烈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没围绕主题,没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几分钟后,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总结表扬各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流程几乎成了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小组学习是否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怎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参与?等等,这些问题急待解决。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发挥有效作用,必须做到: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性,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确定。在课堂上如果把不需要合作的内容或一些简单浅显的、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放进了合作交流的进程中,只能使学生失去了参与讨论的兴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了。
2.加强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眼中的合作讨论不只是个形式,而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三、多媒体教学被泛滥
在科学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为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替代。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到后来的幻灯、投影、录音机,再到今天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得不感慨如今的孩子真是幸福的、幸运的一代。曾经在课堂上老师们反复阐述而学生依然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在当今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下变得那么简单,从学生欣喜的眼神里知道他们学得轻松,我们不得不惊叹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它使教材活起来了,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给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入情入境掌握知识,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的确受学生的欢迎,它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着欢乐、洋溢着激情。但泛滥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多弊端。
1.照搬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在形式上运用了多媒体,按照课件的设计把一张张制作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里机械地接受知识。虽然画面那么逼真,声音如此甜美,学生犹如在欣赏动画片,但是,没有了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少了,交流也少了。
2.课件替代讲解。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让教师有了依赖性。殊不知,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多媒体课件在唱独角戏,它的作用和优势将无法体现。有些老师为了更好地展示文本内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吸引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制作课件上,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和研究,多媒体呈现的时间多于学生思考、探讨、交流的时间,
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更新理念,不断创新。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必须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在充满激情的现代化教学中汲取传统教育的精髓。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