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选择题是一种常见题型,它具有构思精巧、概念性强、灵活性大、考查覆盖面广等优点。选择题的解答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成绩,考生只有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才能提高中考物理成绩。由于有些选择题有较强的迷惑性,致使学生容易失分。为了让学生了解选择题常见的迷惑方式,提高解题应变能力,本文就多条件迷惑、隐蔽条件迷惑、设陷性迷惑、审题疏漏迷惑、概念混淆迷惑等常见迷惑方式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 物理中考试题 迷惑性选择题 例析
在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选择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构思精巧、概念性强、灵活性大、考查覆盖面广等优点。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物理)指出选择题分值提高到44%,可以说选择题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选择题的解答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成绩,考生必须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从而提高中考物理成绩。由于有些选择题有较强的迷惑性,致使学生容易失分。迷惑性选择题,命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条件隐晦,解题技巧性强,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各种能力,命题者有意在概念、运算、叙述上制造混乱,刻意选取学生中易犯错误的知识点,使试题选项似是而非,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了解选择题常见的迷惑方式,提高解题应变能力,本文对几种常见迷惑方式作简单介绍。
1.多条件迷惑
这类选择题中,题目所述的条件有些是多余的,解题时根据题意摒弃多余的条件,选用有用的条件。
例1.在图1中,墙受到压力的大小是( )。
A.10N B.40N C.60N D.50N
析与解: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题中给出的50N的条件是多余的,故正确答案是A。
例2.足球运动员用150N的作用力,将重4.5N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00m,则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为( )。
A.3000J B.90J C.3090J D.0J
析与解:本题容易错选A,认为足球运动员用150N的作用力,将足球踢出后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00m。解题时要根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先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是哪个力做功,在那段路程做功。不要随意把力与距离相乘即为功。因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没有力的作用,即没有做功,本题中给出的150N、4.5N、200m的条件是多余的,所以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为0,正确答案为D。
2.隐蔽条件迷惑
与多条件相反,此类型利用隐含条件的隐蔽性,使学生觉得题目缺少条件,但只要仔细审题,缺少的条件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
例4.—只“10V,5W”的甲灯和一只“6V,1.8W”的乙灯串联后接在电路中,两灯均能发光,比较两灯的实际功率(不考虑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
A.甲灯大些 B.乙灯大些
C.两灯一样大 D.无法确定
析与解:比较两灯的实际功率却未知它们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们的电流。似乎无法求出它们的实际功率,但事实上铭牌暗示了它们的电阻值,两灯串联意味着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如果捕捉了这两个隐含条件,问题就迎刃而解,故选C。
例5.家用的手电筒用两节新干电池作为电源,正常发光时电流为0.32A,如使用10min,电流通过小灯泡所做的电功约为( )。
A.576J B.9.6J C.288J D.2.88J
析与解:解题时如把题中“用两节新干电池作为电源”隐含条件是电源电压是3V这一条件挖掘出来,利用公式W=UIt,同时注意单位的统一就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
例6.放在水平地面的水桶重300N,小明用260N的力向上提它,水桶不动,则水桶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
A.560N B.260N C.40N D.0N
析与解:本题容易错选C,因为解答时利用放在水平地面的水桶受300N重力和260N的向上力就得出合力为40N。题中“水桶不动”隐含着水桶处于静止状态,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而运动状态不变意味水桶受到的合力为0,故正确答案为D。
3.设陷性迷惑
选择题的设陷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下面三种,一是有意在题干中加一些装饰成分,引诱学生落入“文字陷阱”;二是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忽视某些条件的变化,仍然按原来方式思考,从而产生错误;三是利用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表同相类似的问题,诱导学生出现类比错误。
例7.原来是冰水混合的甲、乙两杯水,现将甲杯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当冰完成熔化前,则这两杯水的温度是( )。
A.相同 B.甲杯的温度较高
C.乙杯的温度较高 D.无法判断
析与解:题中的“甲杯置于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就是有意装饰的“文字陷阱”,学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错选B。其实要比较它们的温度,关键在于看清题设条件:“冰水混合物”和“冰霓全熔化前”。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这两杯冰水混合物不管在阳光照射下还是在背阴处,只要冰未完全熔化完,则它们的温度都是0℃,正确答案是A。
例8.一位同学用100N的力踢一足球,足球飞出了50m.这位同学对足球的功是( )。
A.5000J B.0J C.500J D.无法判断
析与解:按解题习惯,∵W=FS,∴W=100N×50m=5000J或W=FS=100N×0m=0J,其实题给距离并非是踢的力作用在足球上通过的距离,故不能用S=100m算得W=5000J,但是足球飞出证明人对足球做了功,故W≠0J,所以答案只能是D。
例9.小新同学对着平面镜检查仪容,当他从远处向竖放的平面镜走近,则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析与解:一些学生对本题容易选A,因为在平时,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是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其实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就能很快选出答案C。
4.审题疏漏迷惑
有些学生审题时受习惯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审题时可能受题目条件的迷惑,导致答题时有一定程度的疏漏,为此审题时在题干和设问的细节上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避免“一字之差”的失误。如许多考生把不可能看成可能;把由大到小看成由小到大;把增大或减小(了)看成增大到或减小到;把增大到或减小到看成增大或减小(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而答错;另外名称与符号、正确与错误等是审题的易误点。
例10.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4V时,导体中电流是1A;如果将其两端电压增加2V,导体中的电流变为( )。
A.0.5A B.1A C.1.5A D.2A
析与解:一些学生对本题中“如果将其两端电压增加2V”理解成“电压是2V”就容易选A而出错,其原因就在于把“增加”误认为“增加到”,如果学生审题时注意了这一迷惑条件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为C。
例11.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8A。开关S断开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3A。则R 与R 的阻值之比为( )。
A.8∶5 B.5∶3
C.3∶5 D.3∶8
析与解:本题解答时一些学生把“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3A”误认为“电流表的示数是0.3A”,从而得出通过R 的电流为0.3A,进而选出B错误的答案,其实“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3A”,是指电流表前后示数之差,即I-I =0.3A,也就是通过R 的电流为0.3A,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5.概念混淆迷惑
这类选择题常利用相近物理概念进行迷惑,学生如果对这些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就易出错。
例12.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是( )。
A.用绸布摩擦过玻璃棒吸引小纸屑
B.铅笔很难被拉断
C.将橡皮吸盘紧压在玻璃上,很难被拉开
D.磁能吸铁
析与解:此题考查了带电体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大气压作用、磁性等知识。如能理解以下概念:(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磁体能吸引铁、钴、镍都物质。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例1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平衡力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析与解:此题如能区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然后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就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为D。
当然,选择题的迷惑方式还有很多,但只要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仔细审题、考虑全面,就可以突破迷惑,找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