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3-12-29 00:00:00马顺云
考试周刊 2013年5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第8题:“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诗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第一问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和作者作答;第二问要注意分析写法及诗词意境。第9题:“两句的关系”,“红笺无色的原因”,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词句作答。

【备考建议】

1.读懂诗词。通读全词,借助标题、关键词句、注释等从整体上把握全词,理解诗词所写的主要内容,比如词人的某种感情(乡情、伤情、喜情、悲情、怀古、吟边、忧思等),或诗人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某种见解。避免没有读懂就开始做题,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和答题上的偏离。

2.注重素养。平时备考要以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不要纯粹为做题而做题。注重培养诗歌的艺术美感,多些感性的审美直觉,不要牵强附会,硬贴标签。

3.注重积累。备考要注重文化积累,扩大知识储备。平时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积累文体知识,学会“知人论世”; 掌握诗歌类别,了解各自特点。

4.规范答题。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思路,组织好语言,按要求表达,尽量使用学科性术语。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5.新课标高考卷中,诗歌鉴赏与以往大纲版相比较,题量没变,但赋分变化,已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11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对诗歌鉴赏更加高度重视,加强对诗歌鉴赏的训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望中犹记 佛狸祠下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能力层级为A级。所选诗文范围均在教学大纲和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及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中。

注意(1)中“也”字易漏写,“耳”的字形,不能误为“尔”或“而”;(2)中“巫医”的不能误为“乌衣”,“百”不能误为“白”,“智”不能为“知”,“乃”字不能漏写;(3)中的“望中”不能误写为“忘衷”,“犹”不能误写为“尤”或“扰”,“佛狸”不能误写为“狒理”,“祠”的偏旁不能误写为“衤”。

【备考建议】

1.明确范围。近几年来,高考的命题在高中教材古诗文篇目为主的基础上,尝试少量选取初中教材古诗文篇目中的名句名篇进行考查,同时开始从高中语文读本和选修教材中选取少量名句名篇进行考查。因此主要记准《新课程标准》推荐要求背诵的64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14篇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50篇),即使有的篇目课本未选,也必须背诵;还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名句名篇,关注初中学过的篇目。同时,应适当关注语文读本和选修教材中的名句名篇。

2.识记方法。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注意理解与诵读相结合,不仅要口头记忆,还要注意笔头书写。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同音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3.有计划性。识记的内容多,任务重,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复习,巩固难记难写的词句,在后期不断缩小范围。

4.背诵时要强调文章的整体感,不能只关注勾画的名言警句;名篇中,还要关注不是名言警句的句子。

5.书写不能零乱潦草,考场上力求字体书写正确、清晰、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