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雷尔琦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学前期是每一个人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因而培养学前期儿童的创造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幼儿老师要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针对幼儿园教育中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创造力 情景创设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幼儿老师关心的话题。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孩子都有这种能力。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使命。而学前期是每一个人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因而培养学前期儿童的创造力,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要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现结合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针对幼儿园教育中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探析。

一、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气氛

幼儿期,孩子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幻想奇特,他们希望发现新的东西,经历新的事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每个儿童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这样会大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现代的教育环境,让几十个幼儿拥挤在一个狭窄固定的空间里,连幼儿的健康也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来进行创造性活动了。所以首先必须为幼儿开辟创造的空间,使幼儿的创造活动能有地方进行。然后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使孩子的创造活动有物质基础,孩子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在一个重视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潜力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到安全感、自由感、自我感觉良好,有安全感自由感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强烈的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一个孩子对某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积极地、并且努力地参加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开动脑筋,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进一步改进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我孩子正式拥有的第一套书是《婴幼儿童话》。孩子的生日是在腊月,当她刚过完一岁生日,只会含糊地叫爸爸妈妈的时候,春节坐大巴车回老家,来回三四个小时的车程都是在听故事中度过的。四个月后的一天,突然说出“好漂亮的小鸟呀”就成了人生的第一句话。一套二十本的《婴幼儿童话》,尽管每本书只有十来页,每页只有一两句话,却引起了她听故事的兴趣,直到现在,只要见我无事,便会拿本书塞过来:“讲!”可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利用一切媒介,使孩子的眼、目、口、手、脑活动起来,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情绪。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芽,如几个月的孩子会从大人手中抢过饼干放到自己嘴里,刚会走路的孩子拒绝大人的搀扶,等等。这种不愿接受大人的帮助正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特别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独立性更强了,做什么事都喜欢“我自己来”,不愿意大人包办代替他想干的事。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特点,把孩子的独立性视为故意执拗、不听话而斥责打骂,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害怕困难、缺乏主见、畏缩不前的人。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大人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不要怕孩子出危险,不要怕孩子做错了,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就能够学会独立,就能够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成为自己的事情。除了放手、支持孩子去干自己的事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多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如可以让孩子到邻居家借东西,到附近商店去买些小商品等;有时家长还可稍稍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开动脑筋,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孩子有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某种事情的愉快心情。当然放手让孩子干自己的事并不是放任不管。当孩子提出一些与自己能力不相适应的要求时,或者孩子干的事情具有危险性时,家长也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任性、不听话,以后还会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家长要耐心开导孩子,也可以将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是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象力愈丰富,创造能力就愈强。孩子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如孩子想知追手电筒为何发光、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竟把手电筒和不倒翁拆开。孩子平时捶这打那,全是好奇心所致。好奇是探求、创造的动力源。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后来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少年时曾为壶盖被水蒸气顶起而惊奇,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当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们就会有问不完的问题。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们的问题呢?是一五一十地耐心告知答案?是避而不答?还是从创新教育理念出发,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去寻求自己所需的答案呢?记得有一次,我班正在进行户外活动,一个男孩子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说:“老师,那儿有一只蜘蛛。”或许在我们成人眼里,蜘蛛是很平常的一个事物,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却是新奇的,也是一次认识蜘蛛的好机会。于是我装出很惊讶的样子说:“蜘蛛在哪儿呀?带老师去看看吧。”走到蜘蛛边上,他手舞足蹈地指给我看,正在我们两个讨论蜘蛛的外形特征时,几个孩子也都好奇的围了上来,于是他们兴奋得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开了,而我就在一旁听他们讲:“蜘蛛爬来爬去在做什么呀?”“你们看,它的嘴巴在动呢!”有的说它在吃东西,有的说它在呼吸空气。看着他们争论不休的模样,我深有感触。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个性品质,或称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人的兴趣、情感、意志、创造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力比指挥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期正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从小形成的个性品质对人的一生的重要影响。古今中外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于创造的人都具有热爱事业、兴趣广泛、情绪乐观、自尊自信,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特点。因此,家长在重视和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手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拆拆”、“装装”、“试试”的自由,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因势利导,使他不怕失败,勇于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