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利率市场化

2013-12-29 00:00:00丁美雷泶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配置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历了漫长的市场培育和制度创新,并为金融全球化创造了条件。对于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中国,从外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许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 利率 利率改革 利率市场化

2013年3月17日,“两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国两会期间,聚集着全国政协经济界的所有委员,包括各大金融监管部门要员、金融机构高管。此次两会,来自金融系统的政协委员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以及运用公开市场上买卖市场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浪潮不断涌动。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其主要特点是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发现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1980年美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也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日本利率市场化是在为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状况的背景下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的。其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日本利率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实行国债交易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接着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并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最后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到1994年10月,日本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上世纪70年代,韩国通过引入可转让大额存单、短期债券回购协议等丰富金融市场产品。1981年,韩国放开商业票据贴现利率,开始尝试利率市场化。1986年,韩国的银行间拆借、企业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先后放开。1988年,韩国宣布取消对大多数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两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控制,基本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但在1989年,韩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加剧、市场利率飙升,政府不得不通过“窗口指导”重新对利率进行管制。在对前一轮利率市场化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1991年,韩国再次推进利率市场化。由于此时的市场基础已较为成熟,且推进计划周密,到1997年,韩国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由此看来,利率市场化是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已不可避免。

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我国在利率的管制上一直比较严格,直到1993年才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同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同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2000年9月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2006年8月,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下一个主攻方向。这是中国五大金融监管部门设定的,而且极有可能在未来3年中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项改革已经被列入2012年9月17日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委员3月10日说:“利率市场化已经势在必行。”

三、“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去年迈出了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重要一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国仍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将会在2013年进一步放宽对银行利率的控制。“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中央银行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3月13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胡晓炼、副行长刘士余、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就“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有关利率问题时,刘士余表示:首先各家银行是自主定价,中央银行此前在关于个人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有一个下限,我们鼓励各家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基准利率和首套普通商品住宅贷款优惠利率的下限之间,根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权衡定价。同时胡晓炼也表示,人民银行一直十分重视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价格杠杆作用,过去十几年中,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有序地向前推进。我国目前的利率改革,虽然在宏观上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因而走这条改革道路显得更为艰巨。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内在需求,从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稳健有序地推行我国的利率改革。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货币市场的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利率已经全部市场化了。贷款利率现在只管下限,存款利率现在也只管一个上限。外币的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也已经放开了,只不过对一些小额的一年期以下的外币利率还有管理。所以,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在有序地推进的。此前,央行提到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利率市场化今后将有条件不断推进。中国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央行官方网,2012.

[2]RonaldI.Mckinnon.经济自由化的次序,2010.

[3]谢平.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金融研究,2010(5).

[4]王廷科.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策略.财贸经济,2007(9).

[5]旷煜,李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3).

[6]周小川.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