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其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高中音乐欣赏课 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高中音乐教育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随之变化,15到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更加自我,注重平等化。所以老师要变“教书匠”为设计师、合作伙伴、总导演。不能过分夸大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习惯性地把学生当做教学的灌输对象、知识的承受体,“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应该废止,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练习,不厌其烦地讲解曲式结构、和声理论等一些艰深难懂的乐理知识等做法,极大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把学生视为自主学习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成了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已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深受学生的喜欢。由于流行音乐与当今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其富有现代气息的节奏,易于传唱的旋律,带有强烈的视听冲击的表演形式,使得学生对流行音乐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现在有很多流行音乐的“粉丝”,学生对它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再者流行音乐在商业化的带动下,其社会影响日益增大,逐渐成为一种强势的音乐文化。我们教材把流行音乐“搬进”教材,数量不多,意义较大,但有明显的滞后感。由于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根据具体的音乐素材去挖掘整合。我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切合主题的流行音乐,将其引入课堂,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流行与古典相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上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学生对纯粹的戏曲会有些抵触情绪,如果用电影《梅兰芳》片断作为课前导入,用陶喆的《苏三说》作背景音乐,大家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歌声,很兴奋,学习情绪很高,就会很顺利地带领他们进入课堂。课堂上,让同学们欣赏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非常好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等,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正是现代音乐艺术创作的一个源泉。再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时候,导入是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因为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就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旋律。想让学生去理解“带眼泪的微笑”是空洞且虚无的,通过《不想长大》引入,学生们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生都学得很起劲。
二、把讲台让给学生,展现自我,激发兴趣。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欣赏《贝多芬》时,我突出强调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为切入点,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及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对学生进行时代背景教育,一开始我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的片断给学生欣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随即播放《命运交响曲》的音乐。接着让学生哼歌,提示“命运的敲门声”,而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我把讲台让给他,由他给同学们讲解对刚才那段作品的理解,这种放手给学生的做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具有的展现自我的表现欲望。在这个学生之后,有好几位学生都举手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分析赏析,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乐曲内涵的目的。
三、让学生融入音乐,身临其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去感知,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在音乐的奥妙中感知和挖掘自身的审美力和创新力。
音乐课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如《独特的民族风》一课中,介绍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每个民族的舞蹈特点:蒙古族的压腕,藏族的颤膝,维吾尔族的移颈,我带学生又唱又跳,使他们亲身感受了蒙古族的豪放、藏族的虔诚、维吾尔族的热情,学生的举手投足使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
《音乐与戏剧》的欣赏教学中,京剧脸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具选择凸显新奇,形象美观。我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多种图式,如京剧脸谱(生旦净丑各一幅),标有京剧锣鼓点的图片或纸张,电影《梅兰芳》的剧照,用纸张设计创作带有京剧脸谱的衣服。让一些学生穿着这些衣服或戴上面具,使他们身临其境,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讲授《新音乐歌声初放》中学堂乐歌《体操—兵操》时,我引导学生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根据曲调即兴加上体操动作,让学生感觉到音乐课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了解音乐的知识,去感知音乐的内涵。真正把学生带进音乐,使学生融于音乐的情景中,融入音乐的角色中。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有兴趣才能有创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音乐课应充分展现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乐于与老师形成愉快的合作教学关系,开发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所孕育着的巨大教育潜力,把兴趣还给学生,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中,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便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成为学生心中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01.
[2]陈安福.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心理学,2003.
[3]曹理,何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学科教育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