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很多低年级大学生在面对已改变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时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以适应校园环境,出现了内心迷惘、心理健康状态欠佳和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适应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个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和约束自我,教师、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助其顺利完成适应过程。
关键词: 低年级大学生 校园环境 适应性问题 对策研究
一、低年级大学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的相关概念
环境不仅包括以物质因素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环境,还包括以非物质因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设施和绿化,如宿舍楼、教学楼、餐厅、图书馆,等等;文化环境,包括大学的校史和校训、学校理想、学术氛围、教育理念,等等;制度环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各种文件精神,等等。
适应,是指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顺应。它一般包含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发生的自身的改变的过程,并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形成并维持一种良好的和谐、相宜相适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低年级大学生校园适应可以定义为大学一年级或部分二年级学生通过不断地调整身心以应对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形成一种良好且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二、低年级大学生校园环境适应障碍及原因分析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是思想和价值观丰富多变,并逐渐趋于稳定的时期,亦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从中学到大学,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或小城市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从小范围的简单型的交往形式到大范围的全方位的沟通方式等的一系列的转变,低年级大学生内心的迷惘、心理健康欠佳、行为失范等校园环境适应问题日渐凸显。
1.内心的迷惘。大多数90后的低年级大学生,在面对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大学校园生活时,内心一时无法接受和适应,对于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方向感到无助和迷茫。中学时代“钢性”学生管理方式,在生活和学业中老师管着、家长盯着、学校约束着,造就了学生欣然接受的“顺从”心理,但大学时代“柔性”学生管理方式,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拥有了自由翅膀的大学生却在梦寐以求的天堂里不知所措;中学时代简单、单纯的奋斗目标——考取高分,进入心仪大学,这让学生心无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大学时代多元、复杂的人生目标——掌握知识、提高素养、增强能力等,让学生应接不暇,无从下手;中学时期“事事有人管”的依赖型的生活方式,父母的面面俱到、长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宠爱但转入独立性的大学生活,凡事都需“自己管”,自我管理和规划、约束能力较差的90后的大学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慌,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搞得一团糟。
2.欠佳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1]。它一般包括健康的网络心理、全面的自我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等,对仍处于人生探索与快速成长期的低年级大学生而言,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经济竞争激烈、新闻舆论冲击、瞬息万变的社会,既是助力又是阻力。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急速增长的网络信息冲击着“弄潮儿”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猎奇、急功近利、逃避现实、发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迷失在网络的世界里,患上网络沉溺综合症:很多大学整日在线,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线上和线下思想和行为不一致,造成自我认同混乱,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或妄自尊大,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即可顺利进入待遇好、工作清闲的岗位,或妄自菲薄,极度自卑,认为今后的就业前景黯淡,毫无前途可言;热衷于虚拟的网际关系甚至是“网恋”,忽略现实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形成错误的恋爱观,不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
3.行为失范。它一般指行为主体偏离或者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低年级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是指大学生做出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主要指教育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学习中的失范行为、网络中的失范行为、生活中的失范行为。高中到大学学习和奋斗目标的改变,让学生形成了重能力轻知识的学习观——“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在学业上出现了“放松自我,挑战老师”的师范行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中大声喧哗、吃零食,敷衍作业、考试作弊等;由于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我控制力较弱,低年级大学生易出现沉迷于网络,热衷于网络游戏、网恋、色情、暴力,甚至是网络欺诈和侵权等犯罪行为;90后的多数独生子女因生活环境和人生追求的改变,出现生活中的失范行为如信用卡过度消费(个人信息污点)、恋爱行为放纵(未婚同居和性行为)、人际交往不当行为(嫉妒、攀比、行贿)等。
三、促进低年级大学生适应校园环境的对策分析
既满载着喜悦与期待,又心存无奈和迷茫的复杂心情的莘莘学子迈进大学校门,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新环境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如果这些不适应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影响整个大学时代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是长远的人生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新旧环境的过渡期,学生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调整自我,教师、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助其顺利完成适应过程。
1.学生个体方面。第一,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自己,通过自我反省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试图去掩盖自己的弱点,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地改造和超越自己,让自己尽快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第二,加强自我约束,在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自我暗示,遇事要心平气和,不要意气用事。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相互的理解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安排充足的学习时间,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在恋爱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的恋爱价值观,抵制恋爱功能休闲化、过程快餐化、行为放纵和道德失范等。在消费过程中,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防止“财政赤字”的出现。
2.教师方面。第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言行,随时随地都可能融入学生的心中,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科研、培训和自学等形式自觉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权威,为学生授业和解惑。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和板书进行讲授型或谈论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沟通技巧,增加教学魅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三,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3.学校方面。第一,加强新生始业教育:加强校史、校训、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学科优势的学习和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注重学校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和基本规章制度的学习,让不知所措中的学生了解高校的运行机制和办公程序,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开展宿舍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第二,积极推行导师制和学长制:挑选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担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导师或个人导师,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对象在学习方式、选课计划、专业选择、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卫生、就业咨询等相关方面,为学生指点迷津、拓宽视野、启迪人生,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年级的学长发挥朋辈效益,通过优秀高低年级学生在适应校园环境的成功经验的沟通、交流及必要的结对帮扶活动,提高低年级学生适应校园环境的生活和学习能力。第三,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和就业服务:在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质量,为咨询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为其建立相关的资料档案,旨在培养他们的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和职业价值观。第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维持和提高学风建设——学术诚信、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4.社会方面。第一,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高校所在地的社区精神文化环境,净化高校周边的环境,工商、质检、城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整改或查封存在安全隐患或散布如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消防和相关的宣传部门,定期组织人员,走进校园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积极邀请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社区体育、献爱心和争当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
参考文献:
[1]胡华北,孙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