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2013-12-29 00:00:00庄红娣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近年来,研究型学习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研究型学习则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笔者从初三化学实验着手,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开放演示实验,大胆地把课堂演示实验让予学生,激发他们的情,调动他们的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学生实验课上渗透探究性教学,如:设计一个用两种固体加热制取一种密度比空气轻的,易溶于水的气体的装置;思考改进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从而更严密、科学地证实此反应中有水生成;鉴别两块外表相似的石头:一块是大理石,另一块是花岗石(主要成分是SiO2);从限制条件题设计鉴别多种物质的方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质。渗透探究性教学,对老师自己也是一个促进,迫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

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做实验,不太注意操作步骤,只注意实验现象。看同学操作则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立即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关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很喜欢利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在老师的鼓励和点拨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产生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是否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等等。看到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笔者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两支长短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感到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让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的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也是通过几种药品:氧化铜、木炭、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稀盐酸等之间的比较和装置(制氧气、氢气)的选择来设计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和装置。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渗透探究性教学,对老师自己也是一个促进,迫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经常地阅读有关报纸、杂志,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新知,发展新动向,同时也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知识。近年的试题正朝着开放性、发展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更深层次地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发展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更具有深刻的意义。综合性试题中学科的交叉、渗透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不仅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且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