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策略探析

2013-12-29 00:00:00杨爱红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师生互动合作这种教学方法近年来颇受中外教育专家的重视,因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通过多元和发散的形式掌握看似古板的历史知识。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互动合作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体现上述能力的培养,“满堂灌”肯定是行不通了,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改变一潭死水般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学活动由传统的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传统的“一言堂”向“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转变。所谓互动合作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目标,以教学资源为媒介,借助多种手段,通过交流与沟通,达到共同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初中历史互动合作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围绕“师生互动合作的策略”谈谈体会。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历史课堂要实现有效互动教学,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那么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确立教育民主的思想。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光环使教师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缺少交流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课堂成了“一言堂”。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做朋友。把“微笑、温和、宽容、认同”带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充满关心和尊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支持而非批评;注重理解而非冷漠。不管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教师都要尊重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给他们以自尊和自信。譬如在提问时,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善用肯定性、赞美性语言,让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应善用鼓励性、期待性语言,引导其重新思考,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支持。再如在讲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无论学生提出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首先都应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对于鸦片战争课本上只讲了它的消极影响,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城市在现在都是很发达的城市,这和鸦片战争有关系吗?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促进作用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初中教学目标中不要求掌握,我首先对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课堂上给予简短的答复,课后和他一起查资料验证他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师生是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教师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策略很多。

1.联系生活、依托故事歌曲、表演再现等。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再如讲“杯酒释兵权”这一幕时,我让学生进行了表演:选了四个学生分演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安排了具体任务后,让他们背熟台词、揣摩意思、投入发挥。学生表演时言辞恳切、动作到位。学生表演不仅是在学习历史,而且是在演绎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运用图片、实物、视频演示等。例如讲“丝绸之路”时,我把葡萄、核桃、黄瓜、石榴等带进了课堂,问学生有没有吃过,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齐声说“吃过”并表示很喜欢吃。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这些食物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的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抒己见。接着我又播放了“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让学生讨论回答从视频中能看到哪些信息?并谈谈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适当引导,和学生一起理清线索: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要穿越哪些省;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人们走丝绸之路时用什么交通工具;运送的货物有哪些,等等。类似的互动情景还有很多,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探究;其次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预设好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再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纠正。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小组,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基础

因为互动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通过调查,几个学生一起为做一件事而努力的积极性远大于一个学生单独做一件事的积极性,因而如果整个互动教学过程以小组形式展开,效果将远远好于以个体为单位展开。所以建立小组是互动合作教学的必要组织形式,是师生间、生生间实施互动合作的一个较好的方案。小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生成,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对某个历史问题各自的立场进行组合。总之,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等方面自行把握。另外,在每个小组中可选出一个组长,各组组长要选有能力和有水平的,能带动和组织全组同学的探索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要求评价秦始皇,对于秦始皇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观点。于是课前我就提前引导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材料,各组组员分工合作,组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再在课堂上让两组展开辩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场面很热烈,效果很明显。当然在每次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肯定。教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有理有据,回答问题要史论结合,从而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行互动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整合和调控的效果达到最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包括情感支持、情境创设、平等交流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曲波.改进我县历史教学之浅见[J].茶陵二中,2010(5).

[3]金天明.关于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J].湖北黄冈中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