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2013-12-29 00:00:00侯清华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随着人们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独生子女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人们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的培养,所以多数孩子的特点是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在困难面前举手无措。这就是缺少挫折教育,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孩子们遇到困难、困苦甚至挫败的情况下,教他们如何尽快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培养承受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挫折教育 意志 坚强 自信

一、研究目的

通过指导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实施正确的抗挫折教育。

1.探讨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

2.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挫折的教训经验,形成受挫折不慌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引导孩子掌握抗挫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辅以资料收集法。

2.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主要用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增强了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2.增强了心理适应能力。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研究结论

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在学习、生活中经受多次挫折,又能在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克服障碍的学生,挫折承受力就比较强。因此,良好的耐挫折教育并不在于尽力保护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安排适当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炼和开导。当然,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又不能使学生轻而易得,而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的,否则,所创设的情境达不到磨炼和培养学生耐挫力的效果。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需要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培BS4uCWhe8GfsXL4yGN4F6w==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突变等情况时,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从而正确地对待、处理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我谈谈认识与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挫折教育的含义与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1)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挫折教育,是根据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些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

(2)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①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等,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有关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为学习受挫。学习受挫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等。于是有的学生宁可在外流浪也不肯进学校,甚至个别学生走向极端。

②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自身生理缺陷等,例如,个别有残疾的学生由于不能和同学在一起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就不愿意和别人讲话和交往,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而常常自己躲在角落里暗自伤心。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境,引发挫折感。

2.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培养的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是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使他们主动和同学一起游戏与学习。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的变化,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又会使性格得以相互影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要求人们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树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把握和指导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适及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却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前面我们已作过阐明,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某种运动技术时遇到了困难,如气候不适宜、器材短缺或破旧、人际关系紧张、身体条件差、缺乏自信或对自己估计过高等,因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挫折感。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前提。

(2)进行挫折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父母对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因此,父母在遇到困难或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出表率,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共管,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困难,及时克服缺点,与同学和睦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

对儿童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绝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儿童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在实施挫折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和鼓动工作,激发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要适时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与失败时,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具体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摆脱困境,获得成功,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标。

4.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儿童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又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判断主要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其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孩子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心理耐受力。

(2)创设情境,言传身教,进行分层挫折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高练习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在搬运接力中,教师可创设汶川灾区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带,增强练习的紧张性。又如以“勇敢者的道路”为题材,将障碍跑练习情境化,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相信不管是一个简单的跑步动作,还是一个复杂的跳跃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震撼,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的教育效能,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问题。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体育教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易骄傲自满,据此,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的方法,循循善诱,以情感化;抑郁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自卑、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据此,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性的体育运动,经常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学生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生活中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孩子将其记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他可以唤醒大脑中的记忆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结语

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是非常必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挫折,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在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任重而道远,体育教师要勇担重任,为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华心著.学校心理辅导[M].新华出版社,1999.

[2]王道俊.王汉谰著.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叶瑞祥,关华钿著.青年学习心理学[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