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

2013-12-29 00:00:00张思敏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听说法自发明以来就在各方面广泛应用,如短期培训、教材编写、早期教育等,不胜枚举。本文将对该教学法进行详细论述,并就听说法在现今中国的推广状况与弊端进行探讨,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 听说法 布龙菲尔德 行为主义 结构主义

笔者的一位交游甚广的好友曾告诉笔者,她的一位外国友人有一次问她:为何中国人对“How are you?”的回答总是异口同声的:“Fine,thank you.And you?”朋友只能无奈地告诉这位外国人何为中国的应试教育。

作为日常对话,对“How are you?”的学习是在小学的时候,现在因为社会压力的问题,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流利地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但这实际上也算不上回答,该是一种背诵。这是听说教学的一个弊端,即缺乏灵活性,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而只能机械搬运。

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压力不言而喻,甚至稚子儿童都能感受到这无声的痛苦。从各方面考虑,学校看分录取、单位挑学校招人的方式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改变的。应试教育在初级教育领域的地位无法轻易改变,听说法在语言教育中的经济性优势是它至今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下面就介绍何为听说教学法。

一、刺激反应,听说并行

听说教学法始于二战。当时美国由于地理、政治位置相对孤立,其母语英语又流传甚广,因此战前美国的英语教学相对落后,以致二战爆发后要派往他国作战时,因缺少英语人才而捉襟见肘。为此,美国国防部专门组织了英语短期培训班,目的是掌握简单的日常英语,着重训练听说,听说法由此而来。

听说教学法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描述为有相互关系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这些组成部分就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教学目的更加强调语言要素的掌握。二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S-R),而美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在其影响下认为,语言应看做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就是强调对于语言结构的反复操练,从而养成一种习惯。

听说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五步。首先是认知,比如老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对话(listen),这就形成了外部刺激。例如:

Teacher:Now,class,please listen to the tap carfully.

...

A:It was a wonderful day yestoday!

B:Yes.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

第二是模仿,也就是让学生重复刚才听的对话(repeat)。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齐读、跟读的方法,也可以是抽读,同时还要注意纠错改错,以免学生养成不好的语言习惯。如老师带读对话设计可如下所示:

Teacher:Now,read after me please.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Students: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Good.Now I’ll call one of you to repeat this sentence alone.A please.

A:We have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No.WheybOAA2g53JIgaiXavXbS3Q==n we use “yestoday”,we have to use the past tense,“had”.Now,please repeat it again.

A: 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Teacher:Good.Sit down,please.

第三步就是一些关键词或短语的调换。例如:

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We’ll soon have a picnic this afternoon in our garden.

He has a picnic anytime he wants.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yestoday.

We had a picnic yeastday in the park.

……

第四步就是利用关键结构组成不同的对话进行操练。例如

We had a picnic yestoday in our garden.→

Did you have a picnic in you garden yestoday?

可以看出,第三、四步是在结构主义指导下的一个类推过程,它将已有的语言规律或语言模式推广到其他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就如上述例子中时态的转换,地点的变更,等等。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综合练习,将所学语言材料运用于实际交流或模拟背景中,就像进行两两对话练习,整个听说法教学就基本完成了。

二、经济适用,机械听说

听说教学的特点明显:它重听说而轻读写;需要大量的机械操作,加快习惯养成的过程;坚持多教实际对话,少讲语法知识;进行举行训练,替换词训练;把教学过程看成“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这种方法在让学生初步掌握一门英语,实现简单交流的方面效率很高,这种短期效应对一些特定人士很有帮助。比如出国雅思培训集训班、托福短期口语提高班,等等。对于急需快速提高口语能力、应对面试的人群,真正说好一口地道的英语并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计效果,进一步深化口语表达能力,就可以考后再谈。

听说教学法在中小学当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不仅是因为部分老教师不适应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教学工具,更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诸如齐声练习、转换练习、重述练习、代换练习、缩句练习、合句练习、问答练习和角色扮演等听说法典型练习模式在得分方面效果显著。由于对语法要求不高,因此更适合思维发展还不完善的低龄求学者。

笔者曾参加新东方考级培训班,该机构专门培训作文的老师就如何在考试中写出及格作文进行了多方面技巧的说明,最后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背诵“万能模版”。这个方法其实跟听说法的转换练习、代换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是挑选一些便于替换且比较地道的句子,如“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everance in achieving success”中“severance”一词就可以用其他词或短语替代。这样选取并拼凑出一篇能按当时考试题目变化的“万能模板”背诵下来,正式考试时就能确保基本得分甚至高分了。

但是,听说法的弊端也很显著: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把语言学习过程看做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忽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过于强调机械反复练习,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脱离实际情景,只能麻木重复而非自主交流。所以才会出现笔者开头提到的状况,让外国人看了笑话。所以,自六十年代的全盛期之后,听说法就渐渐衰退下来。

三、多教结合,改善听说

事实证明,语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只由背诵、模仿而形成的僵化的语言习惯。听说法虽有优势,但弊病尤甚,不过并不是说听说法就再不适合现代教育系统。现代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混合的课堂,听说教学法仍能进一步改善,适应现代教学。

视听加听说。情境教学法又称视听法,以情景为中心,整体为基础,利用视听手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语言。视听法将影视、音乐等手段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辅以听说法加强重点联系,让同学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抓牢分数。

实践加听说。自觉实践法主张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的第二语言。通过听说法掌握初级交流,然后通过大量实践将所学所听运用起来,同时又在实践中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语音信息,转入自身的语言惯性系统,达到流利交谈、地道对话的目的。

四、彼求他应,实践听说

社会在进步,教学法也日新月异。就如“有教无类”一般,教学法也是如此。中国在发展,世界在同化,对语言教学的需求愈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求学群体,无论是对症下药还是择优而行,听说教学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的。多种教学法相搭配能相互补充,互为辅佐,听说教学法也许能从中找到另一条辉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

[2]胡明阳.“听说法”和高校外语专业[J].现代外语,1983.1.

[3]郭莲.听说法——英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4.

[4]谢劲芳.英语教学“听说法”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3.

[5]周锦霞.用听说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