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3-12-29 00:00:00姚梅娟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培养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奥数班,本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成为很多重点中学的敲门砖,这违背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小学数学不难,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然而小学实施六年制,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早就可以教完了,但是又不能涉及中学数学,很多学校出现了重复做课本上的习题的现状。那么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要让学生背诵加减乘除的运算表,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会让学生仅仅是为了记住这些数字而去背诵,而无法了解数学逻辑。为什么要了解数学逻辑呢?在教学算术之前,会让学生进行逻辑学习,比如会出现“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逻辑推断。这些问题不难,但是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来。其实生活就像游戏一样,小学生不像成年人,他们涉世未深,做事是直来直往的,父母首先教育他们不喜欢的事该怎么做,喜欢的事又该怎么做,直到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做事规则;然后小学老师就会教导他们知识。上学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老师,那么老师就要教导学生怎么去想生活中的问题,要用一定的逻辑去想事情,就像游戏中的规则一样,一件事应该怎么做,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到后面就需要学生对这些逻辑进行判断,加深学生对这类逻辑的印象,让学生想事情时也能用这样的逻辑,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用数学问题培养思维的方法

1.教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夸奖。学生做对了可以用小礼物奖励学生,这样正面鼓励学生,减少学生对课堂的压抑感,让学生觉得教室是一个愉快的学习的场所。

2.创新问题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数学不像语文那样可以看故事,一般都会出现很多数字让学生进行计算,久而久之难免学生会感到枯燥。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

3.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很多老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只听学生的答案而忽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追求答案而忽略过程。并且有不少学生听了答案只是记住了某一道题的答案,如果有一条类似的题目出现就不会解答了,所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提问的时候应当让学生说出是如何解答的,最好让学生写出来,让在座的学生更加明了过程,然后老师对过程进行修改并讲解,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不要局限在一道题的解答上,老师可以举一反三,列举类似的题目,然后让学生也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这种逻辑思维可以怎么变换。久而久之可以让学生自行举一反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在学校基本都配置了多媒体的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数学题放置在一些动画中,因为绘声绘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把老师比较抽象的讲解动态化,让讲解更加直观。并且多媒体非常适用于图形讲解,图形讲解一般是采用线面组合而成的,在小学中没有讲解得那么深入,如果采用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看到一般图形的构造,让学生更加明白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例如,计算图形周长可以把一个图形拆开并组合一条线,然后再量一下这条线的长度,刚刚好是周长长度,这样讲解给学生听什么是周长,更加直观明了。

5.多让学生动手。许多老师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都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学生即使在不愿意学的情况下也会接受到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也习惯了这样对待学生,这样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所以要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去做这些问题,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很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可能比老师的解答更加便捷更加明了,所以不要小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多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彭琼吉巴.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J].中外教育研究,2012(5):60.

[2]陈益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2(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