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三联单”式的作文评价方式

2013-12-29 00:00:00李建东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也许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评改是个永远的痛。学生写,老师改,天经地义;篇篇改,精细改,领导放心;实际效果呢,费了时,费了力,收效甚微。传统的评改模式存在诸多弊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形成了惰性思维: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只看分数,不读文章,不做修改,长此以往,提高写作能力成为空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有如下描述:“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独立修改”和“切磋交流”,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我尝试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在学校倡导“三联单”式的作文评价方式,有一定的成效,同事们纷纷推广,学生比较喜欢。现在我不揣鄙陋,略作陈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三联单”式评价方式的定位

1.评价主体的确定。我们引用了“三联单”这一术语,即由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主体变为作者、老师和同学三方的评价主体,试图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倾听来自多方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倾听之后,反思、修改自己的习作。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倾听者和反思者,多重角色的定位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动力并调动其积极性。

2.评价主体角色的分工。评价主体定位以后,我们把评语分为三部分:一是同学寄语,二是教师评价,三是自我反思。

同学寄语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同学们在评改当中,找到同学作文中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效果。学生都是同一年龄段,有着大致相当的思维品质,所写的大都是同题作文。关照同学的作文就是关照自己,同时,个体思维的差异性有使得学生相互学习成为可能,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改的过程,既是评价,又是学习。我要求学生最终形成评语,大约五六十字,“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字迹工整,言简意赅,最后签上自己的姓名。为了提高评改效率,一篇习作我只安排一名同学来评改。

教师评语也有别于传统的评判性评语。什么“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态度不认真”“字迹太潦草”之类的自误误人的评语我们均不采纳。这样的评价过于独断,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的所在,根本就无法着手修改,获益甚微。每次作文都有训练重点,教师只要就训练重点为学生提出中肯的指导性评价即可,不求全,不笼统,要让学生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最后是自我反思。倾听了同学的寄语和教师评语之后,加上先前对同学习作的评价,习作者势必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找到修改和努力的方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要求作者同样写出自我反思的文字,总结自己习作的得失。

这样,我们每次的作文评价就形成了三方面的内容:同学寄语、教师评价和自我反思,大约占作文本一页。当然,这三方评价也可以有变化,如果作者的自我评价在前,就命名为创作谈、同学寄语和教师评价。每次评价都有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主导性不能丢,我们既不会“越俎代庖”,又不会“偷工减料”。剩下的就是学生自我修改这一环节了,如果是错别字、标点、病句之类的,学生在习作中修改,如果是立意和写法方面的问题,最好是重新习作。教师应该从精批细改的尴尬地位中脱离出来,以组织者、旁观者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批改和修改的方法。

二、“三联单”式的评价方式的优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评价的主体均为老师,单一的评价虽然不乏权威性,但过于评价性的话语让学生搞不清问题所在,过于单一的声音时常会导致片面。说个笑话:一次纪昀的学生拿一首诗让老师评价,老师的评语居然是“放狗屁”。学生看后找纪晓岚理论,为人师表怎可出自此言。纪晓岚表示此评语还算不错的,要是文章次一些,那评语会变成“狗放屁”,要是文章再次一些,那评语就是“放屁狗”。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除了会博得后人一笑之外,会对那位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吗?而“三联单”式的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同学、老师的评价,还有习作者的自我评价,多元的评价势必会让作者聆听多方声音,克服片面性与局限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老师一般采取评语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可以采取寄语的形式评价,同窗好友,地位对等,相仿的年龄与阅历,更容易聆听一些鲜活抑或是诚恳的声音。对于同学的鼓励,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的成长和进步,学生的自我反思,这个环节更有现实意义,习作者的创作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看到大家的评价会有怎样的反思和收获。

3.评价效果的实效化。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实效,没有实效或者实效性差都是对时间的亵渎。我们曾经大声疾呼: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明知道这样费时费力,没有实效,我们却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样去做,再加上我们几十年不变的作业检查和考核制度。为什么不考虑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做法呢?我熟悉从小学到高中的许多学生,他们多数害怕写作文,不擅长写作文,我想,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作文训练方式和作文评价方式有关。

“三联单”式的评价过程,实际上也是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发现别人习作的优点是对话,反思自己的不足是对话,老师聆听学生习作的苦与乐是对话,这不就是我们提倡的“切磋交流”吗?最后是“独立修改”,这一步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通过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客体,他们长期处于被评价地位。而“三联单”式的评价与此不同。它强调以学生自我个体评价、学生与学生相互评价为主,从而使学生也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觉得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评价方式的尝试,淡化了对学生一次作文成功与否的判断,强调了对学生习作过程和修改过程的评价,体现了习作发展的整体过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