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取得”类双宾语结构探析

2013-12-29 00:00:00桂红梅
考试周刊 2013年13期

摘 要: 取得类双宾语是近两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争议的句式之一,本文从取得类动词语义和句法特征及结构层次分析方面探讨这一句式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是由句式本身的语义决定的。

关键词: 取得类动词 双宾语结构 层次结构

1.引言

双宾语结构是国内外学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也是争议较多的句式之一。双宾语这一术语最先是由黎锦熙提出的。《新著国语文法》提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即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靠近动词的是近宾语,远离动词的是远宾语”。其基本句型模式为:NP1+VP+NP2+NP3。

朱德熙(1982)认为,双宾语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称作近宾语(NP2)和远宾语(NP3)。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马庆株(1992)、李临定(1984)。目前语法学界对双宾语结构的争议主要在于取得类动词后的两个名词NP2和NP3是领属关系还是双宾语关系,也有学者质疑这一类句式是否是真正的双宾语句式。本文将从取得类动词语义和句法特征及结构层次分析方面探讨这一句式的特殊性。

2.“取得”类动词语义和句法特征

双宾语句式要求动词必须能带两个宾语,如果用动词的“价”理论来说,则必须是“三价动词”,“它(三价动词)联系的三个动元是施事、受事和与事,在句法上,能带双宾语。”(赵元任,1979)。现代汉语常用的动词有:买、拿、要、收、租、罚、偷、贷、借(入)、求、占等,表示主语想从近宾处得到什么。例如:

①我买了这个商店一支笔。

②交警罚了司机100元。

③小明偷了食堂一个面包。

④他拿了我一本书。

⑤英语老师收了他一本小说。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一些句子并不表示取得,而表示间接宾语(NP2),语义上的夺事(张国宪1999)受损失,如失去领属物或者所有权。两个宾语NP2和NP3之间在语义上隐含着领属关系,进行结构分析时往往容易将近宾语误视为远宾语的定语。这种隐含的领属关系是由语义决定的。因为这种句子的两个宾语NP2和NP3分别表示向谁或什么单位取得什么事物,其语义本身即隐含着这事物是属于某人或某单位的。比如,我买了这个商店一支笔,那么这支笔必定是这个商店的。

3.结构层次分析

双宾语句式中的动词与宾语间的层次关系,语法学家主要持两种观点,并较为接近。两类语法学家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

侯学超、吴竞纯:“通常所谓的双宾语,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看,不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两个宾语,而是述宾结构带宾语,即两个宾语处于不同的层次。”(1982)

邢福义:“双宾语的又一特点是两个宾语能分别与动词构成动宾关系。例如:‘(他)送春生两幅油画’=送春生+送两幅油画;‘(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教我+教许多生产知。”(1991)

黄伯荣、廖序东:“双宾句的双宾结构,由以下三块线性词语组成两个层次。”(1997)如下图:

第二种观点主要为:

朱德熙:“双宾构造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互相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按照这种看法,双宾结构只能三分(述语、近宾语、远宾语)不能二分。不过我们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观点,即把双宾语格式看成是述宾结构带宾语的格式。”(1982)

杨润陆、周一民:“双宾句的近宾语和远宾语,从层次分析角度看,不在一个层次上,是一个动宾词组又带了一个宾语。”(1995)

从以上两种观点看出,动词和两个宾语的层次关系是“(动+宾)+宾”,即动词先与近宾语有结构关系,再与远宾语有结构关系。少数学者(邢福义、朱德熙)认为“动双宾”式的结构是“动词+近宾语+远宾语”,动词分别与近宾语和远宾语有直接的层次关系。两种观点都有一致之处,即动词都与近宾语构成直接关系。因此,例句①-⑤的层次分析为:[我买了这个商店][一支笔][交警罚了司机][100元][小明偷了食堂][一个面包][他拿了我][一本书][英语老师收了他][一本小说]。这种二分法看似合理,但是,“拿了我”,“收了他”不能说,不是合乎语法的结构形式,因此这几句的分析是错误的,如果不这样分析则又违背了“(动+宾)+宾”的层次结构关系。据此,许多学者认为取得类动词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宾语结构。其实,这是由这一特殊句式的语义决定的。取得类双宾语句通常可以单独带远宾语(NP3),却一般不能单独带近宾语(NP2)。因为这类句式强调获取物是什么,至于向谁取得的是次要的。如果只说向谁取得而不说出取得物,则句子的意思不明确完整,因而就不能单独带近宾语。这也是这一句式的特殊性。

4.结语

本文从取得类动词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及这一句式的层次结构分析,探讨了取得类双宾语句的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并不影响作为双宾语句的一种类型而存在,其特殊性由本身的语义而造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现代汉语》(增订二版),1997.

[2]李临定.双宾句类型分析[A].语法探索与研究(二)[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4.

[3]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吴竟纯,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5]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卫星电视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现代汉语(高师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杨润陆,周一民.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张宁.陆俭明主编.汉语双宾语句结构分析[C].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9]朱德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本文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项目,项目编号为AYQDRW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