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多年,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对新课程的亲自试教之后,作者对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作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改 教学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下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加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科学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改中教师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还要有新的创造与改革。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走入了误区。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
有的教师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的“看点”,语文课上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有些时候甚至为引学生发笑而提出一些无聊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阅读提出了挑战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但这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本报刊学习。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报刊阅读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量阅读是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教师必须利用一切余暇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阅读量,为自己储备足够的可用之水,方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游刃有余,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们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