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中的有效表扬与建议

2013-12-29 00:00:00方兰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父母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会经常使用安慰、鼓励或批评的语言,作为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需要把握住客观与理性这两条原则,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注意掌握表扬与建议的技巧。与孩子们说话不仅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沼泽。语言往往会带有很深的心理暗示作用,因为学前期的孩子愿意倾听与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一、表扬容易误导

表扬孩子有很大的学问。通常认为,对孩子进行表扬,可以让孩子做得更好,甚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不当的表扬不但不会让孩子做得更好,反而会让孩子迷恋上夸奖与奖品。

表扬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就像大餐,偶尔一顿会让人垂涎三尺,然而经常吃也就觉得平淡无奇。有时父母会不断地给予表扬,频繁地对孩子说:“好的,你真棒!”“你会做得更好!”“真是你做的吗?了不起!”学前期的孩子还是张“白纸”,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采取两种不太恰当的方式去表扬孩子。

(一)过高表扬

常见的表扬有“你是最棒的”、“你就是个超人”、“你真是个天才”等,这些话包含着父母的肯定与期望。孩子们当然不会感到压力,但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就是NO.1。然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发挥了“积极”的暗示作用,并且会埋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长大之后,这些孩子会形成功利性格,由于自己是“NO.1”,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负面评价。表扬,不是言过其实地乱吹捧,一切要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弱化表扬

有一些父母,并不看重表扬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你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主张个性化的时代,良好的个性非但不会脱离群体,反而更容易被大家喜欢。拥有个人特点,才会拥有个人魅力,才能增强人际吸引力。弱化表扬,就是弱化孩子的个体存在,这样做会让他们不自信,甚至形成抑郁性格。

正确的表扬是客观的、理性的,描述性地说出看到的、作为事实的、当事人的、值得表扬的地方,避免评价式的表扬,比如:“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太棒了!”让孩子感受很泛,不知所谓。要针对人、做的事情或者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性表扬,如:“你今天主动给植物角的花浇水,妈妈真开心。”同时不拿别人做比较,避免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只有比别人好,才是好,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和自发性的动机。

二、建议才是引导

父母要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父母的回应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那么,怎样的回应才是积极有效的呢?我认为对待孩子的行为要分为两部分:当我们主导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如培养良好的习惯时,可以对孩子进行建议;当孩子自觉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发表意见,当发现孩子坚持做某件事情,并且没有转移注意力的迹象,又屡遭失败倍感伤ff0844fa697442fd714f97f6208a6cb0心时,我们再进行引导。

(一)对的建议是引导

建议和表扬一样,都是教育的方法,世界上的每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陌生的。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或者更好的做法是什么,这显然是最好的鼓励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边建议,边进行示范。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很喜欢模仿,这就是为什么身教胜于言传的原因。

父母一句有意无意的回应,往往会左右幼儿的学习情绪。然而仅仅是拍手鼓掌式的表扬,幼儿积极性高但没有努力的方向。而“你真棒”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语言比较贫乏,缺乏更细致与贴切的评价。父母对幼儿的反馈要尽量给予肯定,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首先,要善于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其在表达和思维方面的亮点。其次,要允许幼儿“犯错误”,不要急于提供所谓正确的观点或方法,进而挫伤幼儿互动的积极性。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对的建议指向明确,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有效促进亲子互动。

(二)错的建议是误导

当孩子画面脏乱,当孩子摔了跟头,当孩子搭错了积木……孩子会伤心、会哭泣,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我们自然会将爱大面积地表现在对孩子的安慰和鼓励中,然而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学会坚强,简单的一句话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脆弱。

如看到小男孩亮亮总是亲茵茵,就告诉茵茵:“茵茵,你怎么不知道躲着点啊!以后离亮亮远点……”其实亮亮吻茵茵也是喜欢茵茵的表现,亲吻只是孩子模仿大人的表现罢了。当然,出发点是为茵茵考虑,但是却忽略了这句话带给孩子的暗示会有多坏的影响。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用合理的方式为孩子解读这个事情:亮亮是朋友,他是因为喜欢你才这样做的,可是要知道,亲吻是大人们表示友好的方式,一起玩耍是孩子们表示友好的方式,我相信你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情,建议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逐渐淡化“亲吻”事件。

不拦着孩子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以提建议的方式促使孩子改变。同时要把握建议的尺度,只说能改进的方面,忽略无能为力的方面。建议是给孩子指出现在、将来该怎样具体可行地干,引导孩子有效发展,使孩子意识到:“我这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还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能够做得更好。”

沟通需要智慧,引导需要策略。表扬可以使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建议可以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提升为人父母的正能量,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幼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季湄.走进新《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