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统一”和“不统一”

2013-12-29 00:00:00张燕军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使课堂闪耀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能在生命的对话中催出生动的精彩,通过教学中“统一”与“不统一”培养出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主人。

关键词: 备课 上课进度 练习 统一 不统一

一、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统一,远古时代人类由于自身认识落后,不能单独和大自然抗衡,所以有了许多人统一行动,去打猎,去抗争打雷、闪电这些自然现象。战国时期,枭雄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科技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当今社会,许许多多的现代化的企业也要求统一生产的标准,统一大小,统一颜色,从而能够大规模生产,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物质的需求。

这些统一给人类带来了文明、进步和发展,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统一都对我们有好处呢?追根究底,在这些大统一之前都有着不统一,也就是在定势思维中需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要有那种有悖于常理的远见,要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些不统一,就是为以后能够更好地统一作准备,从而对人类文明的灿烂,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

在我们教育教学领域高度强调统一的情况下,是否需要有一些不统一,来为它注入新的活力?相对于很多名师,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只能算是个刚入门的晚辈,因此,我以自己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谈谈我关于教学中“统一”与“不统一”的一些想法。

二、统一备课,不等于统一上课

新的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备课的要求同样也提高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个性迥异的教师,要实现一案定“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如果把每个班级比作多个战场,我们只有一套非常“完美”的作战方案,供不同战场同时使用,试问这一作战方案能保证所有战场都取得胜利吗?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为了达到不打或少打“败仗”,并不能保证一定打“胜仗”,过分迷信集体备课的教案,将集体备课教案的功能无限制地放大,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会出现“消化不良”。长此以往,会使一些教师连备课能力也丧失。因为他们全部依赖别人的智慧,依赖于别人的想法,而放弃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独特想法,甚至可以说放弃了自己的阵地。

备课之前首先要备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然后设定备课的具体框架。既然每个老师的学生是不一样的,那么他所备出来的课也应该因人而异。相同的一堂课由不同的老师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备课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为了求统一而去统一一些并不能完全统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各个班学生的“学情”、各个教师的“教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备课必须要因学生而异,不拘于形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从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真正把学生引领上我要学习的这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上来。

三、统一进度,不等于统一快慢

在同一所学校,在同一个年级里,在同一个备课组里,老师应该统一进度,比如我们要在期中考试前两个星期结束一到三单元的教学任务,留一个星期时间复习。这个是一个大的尺度,不是必须要遵从。如果你的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比较好,你可以留出两个星期的复习时间来期中复习。不需要为了制订的这些计划,而消磨时间在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点上。

树有高矮,一个班级学生也会有差异。如果仅用“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肯定会让学生吃不饱、吃不了或者吃不好。有的老师总是备好课后,按照教案,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在上课时总是认为,对一些知识难点反复强调,认为多讲肯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其实不然,老师多讲反而不好,应该做到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东西老师坚决不能讲,老师要讲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会的知识点和难点。我想通过班内分层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让学生选择课堂教育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指导,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感受到肯定和表扬。尤其对低起点的孩子来说,成绩上有了起码的进步,自然会改变自卑心理。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更高目标。

四、统一练习,不等于练习一成不变

既然学生各异,那么我们怎么让一个班级所有的学生都吃相同的饭菜呢?有的学生充其量处在吃奶粉的阶段,你怎么能让他们吃饭呢?有的孩子才刚会走路,你叫他们自己去吃白鱼,那鱼刺要卡住喉咙的?反过来一些学生本来就可以大鱼大肉的吃了,你反而天天让他们吃奶粉,吃粥,请问他们满足吗? 33人组成的班级,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5人、B层18人、C层10人。我觉得不能让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做一样的练习。A层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就让他们先从简易的A题做起,有兴趣可以试试B、C题;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完成A、B题,对C题量力而行;C层同学成绩优秀,应该要求他们必须完成A、B、C所有题。例如在初三复习阶段复习used to do(过去常常做某事),be/get used to doing(习惯做某事),be used to do/be used for doing(被用来做某事)这三个词组时我会给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几个翻译句子来巩固,由简到难,A句:衣服被用来保暖。Clothes are used for keeping warm./Clothes are used to keep warm. B句:这笔钱被用来帮助贫困孩子重返校园。The money is used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return to school. C句:我爷爷在开始的两个月里不习惯住在城里。My grandfather wasn’t used to living in the city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我已经住在苏州十多年了,所以我很习惯这里的生活。 I have lived in Suzhou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so I am used to the life here.积极鼓励三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将这三个层次难度的句子翻译出来,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基础掌握的同时,又能够向更高一个层次进取尝试,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回来了,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如果练习不分难易,一成不变,那么A层的学生和B层的学生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学校就会沦为他们的禁闭室。

五、结语

统一是多年不统一的必然产物,同时不统一也是统一发展的源泉。教书育人不是工厂里大规模的生产,要完完全全统一标准,教书育人,不是让未来成为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涟漪,而恰恰必须因人而异,才能培养出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

[2]张焕庭,赵兴中主编.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6.

[3]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活教育月刊社,19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