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立身之本,乃至立国之本。然而,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不诚信行为。文章通过对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剖析,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 家庭 社会 学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现在的诚信意识将决定我们明天的社会信用。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信用大厦急需加固的今天,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具体到生活中,我们应该先知道学生产生不诚信行为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进行教育。
1.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具体表现
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弄虚作假;社交活动中不讲减信;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言行不一致;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
上述是中小学生诚信状况的具体表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烙印。中小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形成良好的诚信素质,将会对他们现在乃至今后产生非常深刻的不良影响。
2.中小学生不诚信的原因分析
2.1社会教育的因素影响
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各种制度不健全,人们的观念受到“利”的极大影响,在社会的各领域中广泛存在着不诚信现象。不良现象严重冲击着学校,而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在认知上产生困惑,长期的毒害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势必存在不诚信行为。
2.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们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之则有害无益。有的家长把孩子成才与否同他们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认为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就会无立足之地。因此,家长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劳动、道德品质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另外,有些家长本身对孩子承诺不兑现。中小学生观察到这些不良现象,便会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不诚信行为。
2.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育学生的特殊地点。国家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虽然我国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大多数学校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分数,给学生身心以很大压力,且不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将给学生心理和观念上造成不良影响,不诚信带来机会。有些教师自身成为学生不诚信的“楷模”。如:要求学生向教师问好,自己却态度冷漠;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己却在教室里吞云吐雾。这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无疑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
2.4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不稳定,缺乏独立的评判及辨别能力。因此,易受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形成某些错误认识。
当代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比较疼爱,孩子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经指出独生子女中存在的问题:自私,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弱,缺少真诚的感情,等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学生有不诚信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3.诚信教育建议
中小学生是学校中的学生,同时也是家庭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名成员。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教育。
3.1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法制”与“德制”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把诚信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营造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新风尚。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扫除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进而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3.2大力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的诚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了解孩子。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必须以身作则,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做孩子的榜样,树立威信,以自身行为感染、熏陶子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不能让孩子去做违背良心和口是心非的事。”
3.3重点突破学校诚信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无疑是在中小学生阶段,因此,学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诚信教育。目前的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发展,而“德育工作必须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正深入各项学校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中小学生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诵读、表演、报告会、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张贴标语、宣传画等。
学校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使教学内容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生是学校和作为“社会系统”的班集体的一成员,他们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必然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特有的班风、学风、校风。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4中小学生应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修养
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按受诚信知识的教育,要注意“内化”与“外化”,即把诚信知识的教育内容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要真正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注重培养良好习惯。学生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要注意锻炼意志力,抵制那些不诚信的诱因。当然诚信品质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由量度到质度的过程。中小学生必须努力践行,达到学校诚信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之一。而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包括一整套的法制体系、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及家庭诚信教育。但中小学生必须靠自身努力,恪守诚信的道德,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项珍.大学生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育艺术,2006(4).
[4]邢连清.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
[5]关立.大力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J].人民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