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企合作、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带来了学生身份的变化,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的新变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时间保障出现了新变化;深刻研究这一变化才能建立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素质拓展模式。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 影响
教育部2005年提出,教职成[2006]4号文件明文规定: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设计必须与之相适应。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学生身份的变化
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即襄职院教[2011]8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合理设计课程实训、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与企业的联动从一年级一直到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就已经成为企业准员工。
学生具备了三重身份:公民,即社会人、学生、准员工。公民,即社会人、学生是高校学生的共性身份,准员工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个性身份。学生身份的变化必然带来培养目标、模式等新变化。
学生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身份是学生,与之相应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教育,身份就应该是准员工或学徒,与之相应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那么这种“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在理论意义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在企业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在实践意义上就是希望在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初步体验作为职业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
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对学生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如企业观念狭隘,把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学生作为“学徒”身份的培训,阻碍其回到学校进行后续学习;学生自身则因为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和使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做学校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做学徒。
二、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有了新变化
变化一:为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需要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虽然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共性,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及通用能力教育的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已不能照抄照搬本科高校。如何克服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真正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新课题。
变化二:在素质拓展的内容中更加注重技能培训,并随之带来了素质拓展模块内容之间关系新的变化。思想道德模块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模块、文化与身心、社团活动模块、科技创新模块是高校素质拓展的共有模块,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教育,由于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职业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在实践中造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素质拓展模块培养的脱节。
三、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出现了新变化
在分散、零碎的时间条件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已经成为高职的常态。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三年学制,全日制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它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以达到培养社会人目标需要开展的通识教育为例,在许多本科高校专门用一年的时间,组织相关师资,整合教育内容,这对高职来说是完全行不通的。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实训室开放的制度化、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形成了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时间呈现出分散、零碎的特点。在分散、零碎的时间保证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已经成为高职的常态和共性特征。
四、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载体、形式的变化
由于在分散、零碎的时间保证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成为高职的常态,通识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变化。需要开展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比较丰富,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载体、与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的素质拓展活动内容上高度精练,同一活动的载体具有多重素质模块拓展功能。
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共青团中央2005年提出要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高职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如何贯彻、落实这些目标需要研究,更需要正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拓展带来的新变化,进行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袁锡明.从企业文化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
[3]刘明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探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