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化学课上得更精彩

2013-12-29 00:00:00宋尾娥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化学课程改革已经多年,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化学老师要坚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让化学教学演绎新的精彩。作者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更新与突破,而且在教学理念方面有了较大创新。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广大化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广大化学教师共享。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而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谈。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促使师生双方在有效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探讨,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提高化学技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管是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在学生自主讨论中,教师的角色都应发生深刻转变,即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的转变。

二、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电池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出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比如:铅酸电池、锂电池、纽扣电池等,然后根据这几种电池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不同种类的电池都可以作为电源呢?电池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电池之所以能成为发电电源跟这些物质是否有关呢?提出这几个问题后,学生就开始思考起来,并进行讨论。这样一来,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形成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展示了学生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二是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有机高分子材料”时,教师可以先列出学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实验步骤、课后归纳等,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自学技能。此外,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等原因,对化学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已经放弃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应不断对其进行鼓励,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补习;化学教师应经常整合学生在考试和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习题,并筛选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并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平衡移动”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混合溶液FeCl和KSCN当中,存在以下平衡公式:FeCl+3KSCN=Fe(SCN)+3KCl,若将KCl加入混合溶液后,以上所列出的平衡式则会出现逆向反映,溶液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浅。”教师指出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探究分析活动中,从而找出正确的结论,在主动寻找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贴近实际生活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化学理论及实验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生活化的实验,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现行的化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生活化的小实验:如何去除衣物上的污渍;用铁锅炒菜的好处,等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泡沫灭火器”原理,在实验室中运用常见装置组装灭火器进行灭火,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实验,利用NaCl,COONa,NHCl这三种盐溶液进行酸碱性实验,从而引出盐的分类,并让学生以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为模版,针对“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终将得出的结论应用于灭火器的原理解释中。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实施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因此,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导入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周围生活的关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用碱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蛋白污渍等,这类生活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便捷实验的基础。如:取一只鸡蛋,用醋在蛋壳上写上字,等醋蒸发后,将鸡蛋放在稀硫酸铜溶液中煮熟,冷却后将蛋壳剥除,可以清楚地看到蛋白上所留下的字迹,而蛋壳上却什么也没有。这一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探究问题的本质。这一实验比较简单,也便于操作,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自己的疑问设置相应的小实验,以此化解自身的知识盲点,提高学习质量。

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现代化手段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兼备、图文并茂的优势特点,用其来辅助教学,可以逼真地再现物质中存在的微型反应,用动态、形象的图画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例如,在教学“硝酸的性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丹麦物科学家玻尔获诺贝尔奖章的动人事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可以将反应标本放于投影仪之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反应细节,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化学教学演绎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树洋.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版)之变革[J].中学化学,2004(02).

[3]任长松主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郭月娥.试论化学教师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与管理,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