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语言 数学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活,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密。
数学是一门要求精准的学科,数学语言表达必须科学、严密。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更是今后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及逻辑关系的表达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理解。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可用方言和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不能把“三千六百(3600)”说成“三六零零”。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注重点拨引导、富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复读机大约542元,单车大约387元。“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算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怎么列算式?”“542+387=929,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它是‘约等号’。”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快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临下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能被3整除的同学可以起立离开;能被5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当剩下的学生不耐烦时,师说出能被1整除的同学也可离开教室。这样的游戏既巩固了这节课所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层次性。
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就很难产生激发作用,也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面面俱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全体学生,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教学语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爱好、意志、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响应。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特别是对学困生,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在一种积极而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如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列算式时,老师可先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再问: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提出列算式计算的要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
六、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还要提高“无声语言”的运用技巧。
首先,教师眼神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未闻其声,但能感其意。教师尽管表面上没有和学生语言交流,但一个适当的眼神的作用远远超过语言。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能使违反纪律的学生感到负疚。
其次,动作手势具有“活教具”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
最后,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不仅能表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一,就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违纪现象,教师就可以走到这些学生附近,虽不说一句话,却可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组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