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引入

2013-12-29 00:00:00杜忠保焦晓靓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保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特色的课堂引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数学课堂引入谈谈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角色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为了保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特色的课堂引入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课堂引入

所谓课堂引入,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和内容,如对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讲叙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的直观教具、指出所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

二、为什么要有课堂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激起感情的涟漪,思考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果教师每天上课前总是重复那句单调而乏味的“今天我们讲第X课”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好好听课的.从时间上看,课堂引入这一环节是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是学生的行为及思维准备新课学习的前几分钟,也是教师参与到一个学习群体中去的前几分钟.这短短的几分钟对整个课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一定要精心设置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因为它起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力求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探究的兴奋状态,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进行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引入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引入法

教学上的悬念是于开端之处,巧妙地设置一个疑问,教师不予解答,旨在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急于想了解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学习完本节或本章知识后,自己去解答.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我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你们自己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只要你们将这个数乘以5再减7,再把结果乘以2再加14,那么最后结果的个位数是多少?”几分钟后同学们都举起了手,但是我说:“同学们,不要告诉我你们的结果,我知道结果是0.”此时同学们用惊讶的目光盯着我,于是,我告诉学生:“学习了本章知识后,每个同学都可以解释原因了.”这样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新知识.

2.巧设趣例引入法

它是在课的一开始就恰当地介绍一些数学家、数学史片段,或者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来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引发求知欲的良好效果.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了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于是国王找出算师一五一十地算了一下,结果使国王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米可以覆盖全世界,全世界要几百年才能生产出来,根本无法赏给这位大臣.为什么棋盘里的米会有这么多呢?这使学生无比惊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知识探索和学习中去.

3.巧设情境引入法

例如,在开始学习“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某同学某年某月的日历,让他随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刚开始,同学们很怀疑,认为我和这个同学串通好了,于是我又让同学们随便发问,我仍能说出正确结果.又有同学说我的日历有问题,于是我就让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日历发问,结果仍然准确无误.

同学们都来了兴趣,都问我:“老师快告诉我,你是怎样猜到的?”我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掌握了日历中的数的规律,你们同样能做到,现在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日历中的方程吧.”就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问题听课,在创设的情境中听课,探求新知,效果很好.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多种形式,旨在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奏响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序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课堂引入”的基点是“引”,既然是“引”,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绕圈子、走弯路,否则容易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引入要立竿见影,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任志鸿.优秀教案七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