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2013-12-29 00:00:00王春江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面貌。作为新课程改革推行的主体,教师要想迅速成长,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观念 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20多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从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其间不乏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使我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从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初教初一时,深感初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到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小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初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热情急降。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初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小学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进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

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提高得越快,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下降,继而产生厌恶、害怕心理,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于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有听老师讲故事时才来精神,等等。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