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白璧微瑕

2013-12-29 00:00:00杨光伟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浙江省当前通用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是一套十分优秀的书籍,获得广大同行的称赞。然而,这套教科书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注释、文章的选材、结构的编排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 课文注释 文章选材 结构编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为《语文》)是目前浙江省通用的语文教科书,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各位专家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而编订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活力,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对于这样一套优秀的教科书,来谈它的不足与缺点,似乎是以卵击石。任何一套作品不管它是如何优秀与出色,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况且,《语文》是国家专控出版印刷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模本,影响甚大,所以谈谈它的不足很有必要。下面笔者就从课文注释、文章选材、编排结构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语文》这套教科书不足之处的见解。

一、有待商榷的生僻注音和疑难解释

注释包含的范围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等都是注释对象。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为了让教师、学生在使用时能方便、明白地看懂,便在正文当页之下,或在文章之后列出注释。客观地说,教科书在这环节做得相当到位,但笔者认为,在一些细节方面该套教科书仍不免有粗疏之处。

(一)少了必要的生僻注音

诚然,初中生不能单就几本语文书学语文,还应该与配套的工具书结合起来学习,但必须注意的是,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词语手册》有些许错误影响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但因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内,所以暂且不谈。《语文》在课文正文当页对许多生字生词进行注音,但不够全面。笔者认为,教科书中有的作者的姓名应注音,如八年级下册(人教2007年9月版)中第四课的作者“茨威格”的“茨”字,九年级下册(人教2003年6月版)第25课《词五首》中“温庭筠”的“筠”及“岐”字等。再者,教科书中的部分多音字也应该注音,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限,需要有生字在读音上的规范、引导。

(二)少了必要的疑难解释

九年级上册的《陈涉世家》中的“弗胜”到底是哪方没有胜利?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教科书并没有解释,而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翻译为:“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但其他很多参考书却翻译为:“(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粗略地看全句,似乎是“弗胜”之前省略了主语,但经由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是守丞“弗胜”,那起义军必定会长驱直入。而讲究“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必定会将“攻陈”与攻铚、酂诸地并述。由此可以推断,“弗胜”的一方应该是起义军。像这类的词,编者应该作相应注释,给学生指明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少受不正规的教学资料的误导,减少由此产生的思想偏差。

(三)有待商榷的多音注音

在八年级上册(2007年3月版)第25课《杜甫诗三首》注释⑨中,编者把《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簪”字注音为“zān”。四川的赵俊跃老师认为《春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合辙押韵应是其基本要素,这里的“簪”字如果读为“zān”就不押韵了,所以他认为,教科书中“浑欲不胜簪”的“簪”字读音有两种方案可选:一种方案是不注音;第二种方案是如果一定要注,只能把它注为“zēn”。[1]

(四)有待商榷的地名注释

在九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山坡羊·骊山怀古》(人教社2003年6月版)注释中,编者对“阿房”作了如下解释:“[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故址在现在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但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证实[2],阿房宫其实是“半拉子工程”,与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相差甚远,规模既不宏大,建筑亦不华丽。所以编者的这种注释并不真实。

另外,四川的赵俊跃老师认为在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登楼》中的注释③④并不正确,因为灌县、茂汶羌族自治县均早在1987年就被撤销了,它们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不应再出现在1988年后的语文教科书的注解中。[3]

(五)让人疑惑的课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一直有三个要求,即“信、达、雅”。而这三个要求中又以“信”为主,为了能达到“信”好多人采用直译,直译固然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文章的“信”,但有时候容易望文生义,使翻译出来的东西脱离题旨或让人费解。下面笔者就举出语文书中的一处翻译与编者及读者共商榷。

在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中,编者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翻译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注释让人疑惑。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已近六百年,完全与外界生活隔离起来,也就是说,桃花源和外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这两个不同世界的衣着文化也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既然如此,那此地男女的衣着怎么可能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相同呢?所以,笔者认为“外人”翻译成“世外的人”更恰当些。

类似的例子全套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的“学而时习之”的“习”、下册《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的“傍”、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的“背”等,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细细研读。

二、有待考究的文章选材和结构编排

诚如上文所说,新教科书去粗存精,还增加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篇目,体裁、题材、风格多样。这套语文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教材选文、编排还注重和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比较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但就选文来看,个别篇目依然不太适合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短文《陈太丘与友期》,笔者就认为此文的编选有不妥之处。理由有二。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这篇短文主要记叙的是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七岁时与客人的对话,借陈元方的言语说明“信”、“礼”的重要性,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方的聪敏。很显然,文章的内容与课文的标题不是很合拍,且该篇又放置在初一课本中,很可能造成七年级新生认知上的错误。其二,据课前导读交代,该篇短文的主旨是表现古代少年的聪颖机智。但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应该知道该篇短文的主旨并非如此。这样看来,导读与选文的主旨不甚相符。

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童趣》。从课文题目上说,“童趣”的确适合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尚处儿童期),但是否就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呢?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而设置在第一单元的这篇文章,则因太多生字、文言词汇而使学生对文言产生胆怯心理,这对我们今后的文言教学极为不利。笔者认为,在此不妨先设《论语》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简短易懂的句子,一来小学积累的功底可以让大家从容接触文言,并逐渐缩小学生文白学习的差距,二来可以通过“首尾效应”将《论语》中倡导的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牢记在心。相较而言,将浅显易懂的《心声》设置在九年级上册也是不够恰当的。

以上主要是选文出现的问题,下面我们再谈谈这套教科书的篇目编排及单元设置问题。整体上说,这套教材在单元安排上主要按照主题编排,这就相应地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给教师使用教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举个例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的全部都是名著当中的片段,有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9022eca2b9dc791261e9ffaa67d31148c27b08f189bcfe2c207708870596febb举》和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这些选文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有的仅读一遍就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耗时过多,必定会影响教师课时的合理安排。当然,客观地说,编者制定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而设置本单元,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许多教师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便计划在教学中相应地结合名著,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名著阅读。但不得不提的是,此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大难度。名著的过多堆积、初三学习时间的仓促是阻碍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另外,有学者认为《范进中举》作为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存在缺陷的作品,不宜选为初中语文教科书。[4]

再如八年级的上册,其第三单元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第四单元与科学有关,但很明显,这两个单元都是以说明文教学为主。编者如此设置两个单元,有其合适的理由:“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5]但笔者认为,若是为了真正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关说明文的能力,上下单元应该对调,因为第四单元的要求极为浅显,而第三单元的导读部分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且“前深后浅”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此外,这套教科书中还存在少许重复现象,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七年级下册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编者对“独坐幽篁里”的“篁”字进行了注音,并解释。而到了八年级下册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作者再次给“篁”字注音解释。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教学模本的教科书竟然出现了病句,比如九年级下册P142竟有“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样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忍俊不禁”本来就指“忍不住笑出来”,因此这个句子就有累赘的毛病了。教科书都会犯这样的错,那更何况学生呢?另外,贵州的刘承德老师就《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结构层次进行探讨,认为课文的最末一段应该调整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才能“更加妥帖恰当,符合生活的逻辑”。[6]也有的教师是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文体的比重设置角度给这套教科书“挑刺”。

总之,《语文》这套教科书中确实存在些许瑕疵,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我们既不能因为它曾荣获那么多礼赞就特别追捧,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成熟不完美而过于贬低。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它,对其优势和成就应该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

最后,教科书中存有瑕疵是在所难免的,但广大教育工作者“愿为它拭去尘埃”。笔者相信,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有利于督促自己以更务实的态度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