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提问质量更高

2013-12-29 00:00:00管婷婷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师生之间顺畅地互相交流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高质量 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好坏。

课堂提问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帮助语文老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巧妙地点拨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呢?我以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紧张的思考的。“问”是为了更好地“学”,“以问促读、以问促思、以问促学”,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并解决问题。为了使语文课堂提问更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刻苦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我结合实践总结出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切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最好能够面向大多数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为了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学生间的能力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问题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大多数学生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不适合学生的提问只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作答,很难体会到思考的愉快和自豪。

例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有一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这是一篇简单易懂的散文,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概括出:这是一篇通过记叙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来表现家庭亲情的散文。可是,我们要让学生体悟到这种家庭幸福不是现代一般的“三口之家”的幸福,而是传统意义上的祖孙三代之间尊老爱幼的幸福。我设计课堂提问前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散步缘起”的这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和第六第七自然段“散步的波澜”中的这几句话:“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在学生读完这几句话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在这篇散文中,哪一幅画面最温馨最感人?结合刚才读过的几句话说说感人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着儿子,走在田野上的画面最感人。再结合老师提示的两处,有不少同学也讨论得出:这种画面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里面饱含浓浓的亲情,而且是尊老和爱幼两种感情结合在一起,当然更加感人了。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师生的问答中提炼出散文的主题思想,他们觉得自己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很自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了。

二、课堂提问应该富有思考性、启发性。

问是为了更好地学,老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思考,是需要努努力、踮踮脚才能回答的。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出来,学生就难以养成动脑的习惯。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时候,老师们往往把审美的注意力锁定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中,体会“背影”中无穷的内涵: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等。如果仅有“背影”这个意象,学生只能体会出这篇文章是表现“父亲爱儿子”这条情感线索,而忽略了“背影”中的另一种情感:儿子思念父亲。我在备课时发现,文章中的三处泪水是与“背影”紧密结合、互相引导、共同贯穿的,“泪光中的背影”才是作者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构成了父子之爱的双向发展。为了让学生理解“父爱子,子思父”的主题,我特地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先请学生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寻找“在这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都能一一找出: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讲价钱、找座位、买橘子、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等。在此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启发学生:“文中的儿子在父亲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有的说不领情,有的说领情,还有的学生用儿子流下泪水来证明儿子是领父亲的情的。这么一来,就引到我要分析的“泪水”中去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地进入分析文中那三处泪水的内涵及泪水和背影的关系上去了。经过进一步的启发,学生们渐渐发现文章的主旨不单是“父亲爱儿子”那么简单了,“子思父”是这篇散文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这样教学目标就在讨论中完成了,不用教师再强调,学生已经领悟了。

三、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有连续性、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可以一步到位,一下子就问学生一些类似文章主题思想或作者写作意图之类的难题,这会让学生无从把握,而是使课堂提问采用“螺旋式”的方式问,做到“低起点、逐深入、高要求”,问题和问题之间要前后关联,注意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就可以既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使问题具有启发性,逐渐切入教师要问的问题,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再如教《散步》一文,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为此我抓住文中三处描写春天的句子来组织讨论,并这样设计提问:(1)这篇课文记叙的散步事件发生在什么季节?(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3)这些句子中你们再品味下词语,哪些词语用得很好?为什么?

学生们在课堂上迅速回答出事情发生在春天,并找到第三第四和第七自然段中的几处相关句子,于是老师可以引导赏析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田野春景的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好?再思考这些词语中饱含了谁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们讨论出“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这些词语用得好,饱含了儿子的情感,表达儿子对体弱多病的母亲熬过这个又冷又长的严冬的庆幸,春天终于来了,母亲的生命又获得新生,这也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因此,当问到“熬过”可不可以换成“度过”时学生的回答更踊跃了,课堂气氛活跃极了。这样,通过几个问题的层层导入,学生们不但品读到了作者推敲词语的用心,也进一步理解了散文的主题,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学习也变得轻松有趣了。

当然,预设的课堂提问是否有效还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所以课后一定要反思教学:哪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哪些问题学生没兴趣、反应冷淡,原因在哪里,都要不断改进。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追求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成为爱思考、有思想的人,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起来,变得更精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