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毋庸讳言,不少中学阅读课堂上老师总是不停地肢解课文,让学生只看到字、词、句和句子意思挖掘、中心思想分析,使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令学生感到厌烦厌学。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本身就是包含丰富情感因素的学科,特别是语文的阅读,是有着广泛和深刻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切实抓住情感和思路这两根弦。换句话说,就是要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增强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
一、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实际上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也就是表现出所阅读文章的情感特色。如何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首先是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其次是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对教师来说每一位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二、在课文与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课文充满人文元素和人文精神,这无须质疑。但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要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在这几方面提高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语文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的语文热情。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类阅读课文,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进而理解课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阅读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的效果。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当然,引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引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动情动心,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只要我们做到了上述几点,就能避免总是不停地肢解课文,让学生只看到字、词、句和句子意思挖掘、中心思想分析,使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令学生感到厌烦厌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情感荡漾,充满魅力,使学生好阅读,喜阅读,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