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匈牙利改革的思考与借鉴

2013-12-29 00:00:00王亮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匈牙利战后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拉科西时代到卡达尔时代,再到后来苏东剧变的私有化进程,它的改革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匈牙利人民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匈牙利的自强之路。由于匈牙利的改革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较早,成绩也较为突出,摆脱了战后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改革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在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 匈牙利改革 卡达尔 私有化

一、战后初期苏联模式改革的失败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在共产党人组成的劳动党领导下,恢复了经济,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得到了匈牙利人民的拥护和肯定,人民期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党的领导人拉科西长期在苏联工作,对匈牙利经济和现状没有充分了解,再加上苏联对匈牙利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匈牙利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即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和农业。这样做的后果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农业作为工业的基础实行了公社化统一管理,农产品实行强制性收购政策,富农遭受打击,导致农业减产,再加上错误的经济政策,使流通领域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大,最后导致了人民要求改变错误政策的1956年事件的爆发。这一阶段,匈牙利的发展没有走上正轨,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二、匈牙利事件后摸索自己道路的大胆尝试

在“56年事件”后,拉科西集团下台,卡达尔在苏军平息事态后成为匈牙利领导人,他重新组织了党的队伍,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恢复了社会秩序。卡达尔认识到不改变原有体制,得不到更多匈牙利人的支持社会主义在匈牙利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恢复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就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于是卡达尔悄然实行改革计划,在经济上整顿了工厂生产秩序,农村人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重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废除了不合理的农产品的收购制度。通过一系列行动稳定了社会局势,为进一步的改革做好了准备。

在20世纪60年代初,卡达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62年匈牙利八大为改革指明了道路。首先从农业方面展开,政府允许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利用灵活的分工承包、联产计酬等方式生产,允许农村自留地自主经营,同时可以在农村兴办企业。这一农业改革和放宽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966年,匈牙利经济取得了明显好转,社会主义工人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并于1968年实行“新经济体制”。目标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过一系列改革,匈牙利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国民收入比50年代增加了大概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7倍,尤其是农业改革后,食品供应充足,同时粮食还向其他国家出口,获得外汇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改善,人们很少失业,匈牙利人生活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匈牙利还向各国开放市场,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当时的匈牙利被称为“东方的乐园”,“可以接受的社会主义”,匈牙利当时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认可,有些成功经验也被我国改革开放借鉴。

但是在改革取得明显成就后,匈牙利的经济改革步伐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首先,其改革是在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中进行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苏联制约,没有完全的自主性。1968年的苏联干预捷克事件,也为改革蒙上了阴影。其次,匈牙利是个资源较为匮乏的内陆国家,很多能源和其他工业必需的原料要从外国进口,限制很多,另外恰逢两次石油危机和苏联减少能源输入,更令匈牙利改革的举步维艰。最后,从自身来说,匈牙利的改革在苏东阵营中较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他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成效,但是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不敢完全触动旧有苏联体制,使得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就无法深入下去。这些都是在卡达尔时期的改革没能继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三、苏东剧变后匈牙利的私有化改革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展开,但匈牙利改革却停滞了,由于多方原因,匈牙利的外债数量逐年增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的新举措让东欧本已不稳的局面更加混乱。90年代初导致了苏东剧变,匈牙利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改组为社会党,政府由多党联合执政,最初在经济方面做法较为保守,到1994年社会党执政,这时政府已经欠下许多债务,国家丧失了偿还能力,东欧各国政府急于采取“休克疗法”,采取财政紧缩政策。这带来了很多不利后果,亏损企业得不到国家拨款,社会福利相应削减,工资冻结,失业增加,货币贬值。

由于匈牙利经济衰退、债务沉重,国家信用崩溃,为了发展经济,新上台的左派政府采取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方式,出售国有资产以偿还不断增加的债务,恢复信用和吸引外资。匈牙利的私有化是有步骤地进行的,由于匈牙利的私有化采取了一步到位的方式,产权十分清晰,这是匈牙利私有化的最大特征。由于私有化而获得的收入大增,而使匈牙利在转型期财政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复苏。虽然匈牙利政府认为吸引外资能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野党和民族主义者担心国家性质改变,依赖外资度过高,工业、金融业大部分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民族企业几乎丧失殆尽,匈牙利还是不是匈牙利人的,产生了“坦克走了班克(bank)来了的”的说法。然而匈牙利是个小国,处于东西方之间,对外依赖性很强,在融入欧盟的进程中,吸引邻近发达国家资本发展自身是其自然的选择,但是不是应该“全盘外化”这一点值得中国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对国有资产的处理过程是成功的,值得各国学习。匈牙利在改制以后,司法体系较为完善,也为其国有资产拍卖带来了便利。其操作程序设置公开透明,组织规范,监督严格,使得拍卖获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匈牙利十分重视国有资产拍卖价值的最大化,在舆论、法治等监督的条件下建立了一套较好的激励机制。首先确立了匈牙利私有化与国家控股公司对议会和国民负责,匈政府对匈国控不拨一分钱,其所有员工工资是从国有资产超值拍卖所得中提成,而如果拍卖所得过低或没有拍卖成功,他们的所得将微乎其微。这使得他们对改制进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为重视。而为了防止在作价问题上舞弊,匈牙利私有化法规定作价必须在独立的中立评估机构进行,而不能通过压低底价的方式进行。而对于买方行贿,如果卖方谈判员受贿,他将损害匈国控的利益,从而损害同事和自己的利益,所以得到了更多的监督,从而减少了受贿的可能。对于一些老旧而无人问津的企业,他们先投资进行改造而后出售,事实证明相当成功。而对于拍卖也并非是价高者即得者,还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利于就业。匈牙利私有化中基本上没有出现“恶意收购”现象。

总之,匈牙利在各时代的不断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尤其在卡达尔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智慧,体现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匈牙利经济复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而后的私有化进程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在产权改变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成功的案例,它的得失也为我国改革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鹏堂.匈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1).

[2]金雁.匈牙利产权改革启示录[J].产权导刊,2005,(10).

[3]金雁.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拍卖——匈牙利的选择[J].国际金融,2001,(5).

[4]王逸舟.匈牙利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