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打开喉咙的方法

2013-12-29 00:00:00曹娣
考试周刊 2013年15期

摘 要: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打开喉咙 方法

所谓喉咙的打开,就是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它要求放松下巴,在较深的气息支撑下,将喉头向下稳定在一个正确、适当的位置上,同时还要积极向上抬起软腭与会厌,将颌关节打开,使咽壁站立。只有把喉头保持在最下面,并抬起软腭与会厌,充分打开喉咙,才能使哥共鸣腔体共振在歌唱中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共鸣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喉咙充分打开了,声带才具备歌唱所需的舒展、拉紧状态,声带也就正常工作了。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则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既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打开喉咙成为了声乐训练的重要部分。喉咙打开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艺术寿命、艺术作品表现等。因此,它成为了声乐的教学的重要技术细节之一。打开喉咙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我通过学习,总结了几种大多数学习者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容易找到理想状态的方法。

1.“打哈欠”的训练方法

打哈欠就是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实例。打开喉咙最充分、最自然、最适度的方法就是练习“打哈欠”。欲打开喉咙先找“打哈欠”的感觉。通过吸气打开喉咙,将喉咽腔吸成“核状”,或仿佛一个竖立的鸡蛋,这时舌头松直平放,会厌积极上提,声音就不会受干扰,轻松自如地进入鼻咽腔和口腔,并在头腔产生积极的振动,得到充分的歌唱共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起音时喉咙发紧,并能做到歌唱时喉咙充分打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声乐教师,大部分都会通过打哈欠的方式启发学生寻找打开喉咙的感觉。打哈欠的状态就是打开喉咙的状态,所以,如果拿出一面镜子看自己打哈欠,你就会非常清楚地看到和感觉到喉头放下来的全过程,非常舒服、自然,不需要任何强制力。“打哈欠”的训练方法是指在歌唱中,用来降低喉头和扩大咽腔的方法。人在“打哈欠”的初期,不让哈欠打出来,强行把嘴闭上。这时,软腭部分会自动上抬,鼻腔兴奋扩张,同时喉头也会自然下降,咽管(鼻咽、口咽、喉咽)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上下的距离,扩张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这种“哈欠”状态就是“打开喉咙”的状态,也就是歌唱时的状态。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它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调呈开放状态,口盖积极收缩成拱形,舌平放,舌根和后咽壁距离拉开形成一个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练习打哈欠是打开喉咙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贝基先生说:“我只能教给你像打哈欠那样打开喉咙,你按打哈欠的喉头位置去发音,这是非常简单的途径。”的确,打哈欠时,不仅喉结降到了最低位置,而且喉咽腔甚至还有一种兴奋的扩张感。但是,歌唱要恰如其分地保持哈欠状态,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生活中的哈欠和歌唱发声时的哈欠毕竟还有不同。做得不好,就容易把哈欠打过了头,反而使声音撑住了,下巴僵硬,吐字不清。这是常见的打哈欠带来的副作用。这也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喉头放到什么位置才合适,喉咙开多大算对头呢?这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尺码来要求。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器官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感觉来统一。不论是谁,吸气的感觉几乎都是相同的。仔细分析:打哈欠的最初阶段,有一个很自然、松畅的深吸气。这时的喉头位置就是歌唱时的正确喉头位置,这时的喉咙打开状态,也就是歌唱时喉咙的状态。再仔细琢磨:打哈欠吸气时是处于“吸”的状态,而歌唱发声则是处于“呼”的状态,是否矛盾呢?歌唱发声时,在向外唱的同时要有向里吸的感觉,开成“呼中有吸,吸中有呼”的气息对抗,吸呼结合的对立统一,并以此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歌唱整体,使声音通畅而均匀。发声练习前,不妨作一些真正打哈欠的练习体会喉咙打开时的感觉。

单纯练习打哈欠,对于初学者或不易体会打开喉咙的人是一种让人最容易接受且最有效的做法。歌唱发声时所要求的打开喉咙,实际上是处于半打哈欠的状态。

2.贴着咽壁吸着唱的训练方法

“打哈欠”的目的是“打开喉咙”,使喉头稳定在低喉位上。但是,很难在歌唱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打哈欠”的状态。而找到“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不仅可以使演唱者的喉头稳定在低喉位上,而且可以自如地、松弛地“打开喉咙”。人在吸气时,喉头处于最自然、最松弛的状态,喉咙不挤不压,气息通畅。只要在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初学者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很难,这需要慢慢养成习惯,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加提醒,达到在演唱时心里“想”着,“内视觉”看着,保证“吸着唱”的状态贯穿始终。

3.瞬间“喝气”的训练方法

人在受到惊吓时,紧张的神经系统会使腔体迅速扩张。借助这种惊讶的瞬间向里“喝气”,就会感到咽部有凉爽感,喉头有种“向后撤”“向下沉”的感觉。重要的不是“喝凉气”本身,而是产生“凉爽感”的各部分器官的动作变化,它不但降低了喉头的位置,而且改善了咽喉的形态。这种突发性的扩张运动,可在瞬间把喉咙打开,此时的状态就是歌唱时的正确状态。

4.“模仿”的训练方法

声乐是音响的听觉艺术,学习声乐离不开具体的歌唱的音响,模仿是必需的。模仿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够清楚地分辨声音色彩的优劣。在模仿中,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做出迅速反应,这种由听觉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可以下意识地调节发声状态。如模仿人的“宽嗓子”歌唱,模仿人的“哭泣”声,模仿牛的“叫声”等,都能使咽喉等共鸣器官处于兴奋扩张的状态,此时的喉咙便是打开的。通过模仿领会与体验声乐理论中所阐述的科学方法,掌握其要领,不断练习,就能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另外,用发声时比较合乎歌唱状态的“U”母音进行练习,也是掌握“打开喉咙”歌唱不错的方法。

其次,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这些方法:在发声练习时要求学生用镜子看自己的内口,当喉咙充分自然吸开时,会厌上提,内口形状开成是一个张大打开的状态,咽壁有明显的吸凉气的感觉。这时双唇松弛地张开,舌头自然地平放。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打开喉咙,获得松弛流畅的声音。总之,喉咙的正确打开必须是松弛有弹性的,不是生硬的声音。我们还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三觉上综合检查:听觉——声音松弛、流畅,高音位置有漂亮的音色;视觉——颈部松弛、喉头稳定;触觉——下巴松弛,舌骨与甲状骨之间有适当空隙。我们可以边照镜子边触摸下巴,时刻保持下巴松弛声音才不会僵硬。以上几种方法相辅相成地结合,就可以确定喉咙是否正确打开了。

声乐演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需要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但喉头稳定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任何器官都无法比拟的。任何事物都是与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要想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仅有稳定的喉头位置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其他方面的积极配合,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但稳定的喉头是基础,所以说它在歌唱发声时非常重要。在训练唱歌时,把喉咙打开,放下喉头,并稳定在吸气的部位,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声带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并使声音得以正常发挥,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作品,更加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科学地打开喉咙,使演唱者的生理状态更健康,歌唱的艺术寿命得以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