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据,以湖北科技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了他们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学习需求情况,具体包括学习者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分析和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三方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对大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教材 非英语专业学生 学习需求分析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联系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要媒介。在中国,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TEFL),所以英语教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一、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它不仅要调查学生需要学什么、想学什么,还要调查他们怎么学、希望或喜欢怎么学[1]。需求分析调查了解学习者对教材和自身语言学习的需要,不仅可以为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提供依据,还可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再组织和更好使用。而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指的就是确立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它通过最大限度地收集有关的需求信息,为所研究的对象提供依据[2]。
在英语教学中,Richterich(1972)[3]第一个提出了需求分析的模式。它最初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语言”(ESP/LSP)。此后的研究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需求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湖北科技学院2011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做需求分析调查问卷,研究学习者对大学公共英语教材的学习需求及应用需求,并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为例进行案例说明。意在使大学英语教材能真正为该校学习者所用,学习者能通过教材学有所得,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本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现状分析”,包括英语水平自我评估、学习态度评估和学习动机认定三个小板块;第二部分为“学习需求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学习者在利用教材上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是问卷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对教材满意效度分析”,最终确定被试者对所使用教材的满意度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问卷的统计结果均采用百分比形式统计,百分比一律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湖北科技学院医学系、数学系和艺术系的2011级(大二)学生。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这三个院系中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被试者中男生所占比例为29%,女生占71%。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在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对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心得体会,所选学生的专业覆盖面包括了文科和理工科。
(三)研究方法与意图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手段进行需求分析和研究,了解本校学习者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对教材的需求,以期对本校大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习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谈到的语言技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在英语学习中,习得语言知识是掌握语言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教材的要求更偏向于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见表1),这说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者将掌握技能列为学习的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说明在调查中学习者对两者的重视程度,特将两者的调查结果列表进行比较,详见表2和表3。
表1
表2
表3
仔细观察表2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者在最难掌握与最希望掌握的需求中,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需求比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顺序竟然完全相同,都为说、听、写、译、读。这个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学习者们认为的一般最难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希望掌握的技能,换言之,该校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赞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刺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中很重要的一大推动力就是将来职业的需要,职业技能中对听懂英语和会说英语的要求反映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就表现为对发展口语和提高听力技能的迫切要求上。而表2中对说、听这两种语言技能的统计数据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对“说”,即英语会话能力的要求上尤为突出,访谈调查的结果与表2显示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
出乎意料的是,“读”这项语言技能的被关注度是最低的,“写”技能的需求度也不高。更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掌握“译”技能的愿望比“读”、“写”技能更迫切。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翻译技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标准的语言技能,加之其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因此,希望掌握此项技能的愿望相对强烈。这样的需求对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基础的读、写技能为什么不受关注了?而具有挑战性的翻译技能培养将如何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顺利开展?
表3中,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的英语知识是“语法”,而最希望掌握的英语知识是“词汇”。令笔者疑惑的是:“语音”却并没有受到学习者的重点关注,这无疑与表二中显示的结果明显矛盾。换言之,学习者并没有将语音知识的学习视为最希望掌握的英语知识,却对与语音知识有着本质联系的听、说技能的需求度如此之高,这显然会形成南辕北辙的局面——没有良好的语音知识背景,不可能练就高技能的听说能力,这是语言习得基本准则之一。从这一点上看,笔者认为学习者陷入了学习英语的误区:学习者自身不完全明白英语学习中的五种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只是盲目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理由推测出:教师和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都没有给予学习者正确的语言学习和技能掌握的策略引导。学者肖书珍(2012)[4]曾经提出:为了确保说的能力的提高,听、读、写、译的能力不下降,重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没有专门用于锻炼学习者语音能力的板块,而用语锻炼口语技能的Starting Point部分没有受到科任教师的重视,教学中忽视这部分的现象很普遍。
(二)学习目标定位分析
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在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回答学习动机问题“你之所以学习现在这本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的原因(多项选择)”时,89.60%的学生选择了“考试的需要”,54.1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的发展”,32.36%的学生选择了“求职的需要”,14.70%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1.43%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的需要”,以上数据显示:除了最急需的考试需要之外,专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已经成了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都是非常充足的。表4中的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表4
但是从学生的努力程度上来看,表5、6、7中显示的数据说明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明确的。“有时……”这个回答表明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态度不坚定。笔者认为,如何锻炼学习者课外学习能力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将课堂知识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的能力,将是学生提升自我水平,英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至学校提高英语教学整体水平应该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表5
表6
表7
(三)教材需求分析
一本真正好的教材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很多研究表明,教材应该具有社会实用性、社会需求性,以及教材使用者的学习需求性,而且三者密切相关。王玉(2007)[5]曾经指出:“其实教学中不存在最好的教材,只有最合适的教材,也只有搞好需求分析,教材才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赵勇(2006)[6]等提出:“最合适的教材应该是那些在语言内容、语言技巧和语言使用模式等方面最真切地反映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可见,需求分析的作用在现今教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正日渐突出。
大学英语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出现了《新编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大学英语(全新版)》、《必胜英语》等一系列新教材,打破了“一套教材统天下”的格局[7],各大高校也各取所需,纷纷尝试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是在教材改革的大旋风中脱颖而出的最新版本大学公共英语教材之一。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院学习者对本套教材的评价颇高,汇总了不少优点,如:课文篇幅较适宜,内容新颖;每单元的内容不冗长,学习板块丰富;遵循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等等。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如:选文背景知识不够详尽,无中英对照;内容排版布局不够合理;字体偏小,色彩表现力不强;对其他课程基本没有促进作用等方面的不足。在访谈中,不少学习者反映教材没有涉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无法体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材的难度直接影响试用群体的广度。在需求调查中问到“教材的难度”时,有67.74%的学习者认为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的学习难度正好合适,有26.88%的学习者认为偏难,5.38%的学习者认为容易。在问道“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时,60.22%的学习者认为部分掌握,31.90%的学习者认为掌握得不好,而只有0.36%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全部掌握。从这两项数据中不难看出,对于多数学习者来说,本册教材有一定难度,学习者掌握的程度自然会出现不够理想的局面。
经个别访谈发现,《新标准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的课后习题难度虽不大,但量过大,学生反映教师采取的策略通常是:部分完成并讲解,部分放弃。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一来浪费排版和印刷这些社会经济价值,二来给学习者带来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仅凭教师口头说的“不用做”让学生区分次、重点,难免有些牵强,这样的事实无疑会模糊学习者定位自主学习的范畴,打击学习者自学的信心。笔者认为教材的编者可以更多地从教师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中寻找交集部分。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本校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的劲头十足,渴望提升自身水平的愿望很强烈。相对之前选用的教材来说,对《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的满意程度也相对较高。但就从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和更新的地方,比如说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就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误,跳出这个误区需要教师和教材给予正确的引导。教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适用于学习者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若本校编选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始终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则势必能更好地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能动使用教材的潜能,从而使教材真正为学习者所用,学习者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6,47.
[2]屈桂菊,王紫薇.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2008,(1).
[3]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M].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
[4]肖书珍.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
[5]王玉.高职英语教材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07,(29).
[6]赵勇,郑树棠.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兼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5).
[7]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5):3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