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高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高中学习,对教学大纲中的词汇、语法已全部接触或掌握,具备了一定的四会能力。一般说来,他们正处于从认得出到分析得出与运用得上这样一个理性化过程的交接点上。高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境化选择、阅读、表达的能力,总复习的任务是将学生英语水平从知识为主的层面提高到能力为主的层面上。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拓宽和加深,通过精练与泛练相结合、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和协调身心状态等,可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在积极因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
一、以课本为线索,归纳《考试说明》中的词汇和相关的搭配、句型,归纳课文类别,跨册复习。
1.语言结构对比归类。用讲义的形式练习,梳理知识,加以归纳。
2.语义场小结。如要求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What words often go with “eye”?
(2)When and where do people use the verbs “inspect”,“examine” and “check”?
3.句型小结。笔者在高三上学期按句型结构引导学生归纳从初一到高三所学的典型句型;在高三下学期按句型功能归纳了65组句型,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听写、翻译和造句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句型的能力。
4.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表达初期,笔者按课文文体把高中课文分类。复习时,引导学生逐类掌握文章的特点,培养深层理解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二、以教学大纲为线索复习高考的语法要点,提高学生语境分析能力和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
复习的方法是:自学—练习—讨论—再练习—建立错误档案。这个过程的关键有二:(1)精选练习。把语法项目在课本中表现的灵活性较强的句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典型题目、各地高考资料中质量较高的习题,挑选并打印出来让学生练习、分析、小结,做要点记录。(2)建立错误档案。经过精练精讲以后,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先密后疏、层层加深地给学生提供多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学生有错误而又不能理解的,请教同学或教师之后抄写在卡片上或专用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回头再阅读、思考、练习,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错过的以后不再错或少出错。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反复有效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和从最基础的地方讲起。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精心备课,有重点地讲深讲透,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和非谓语形式是语法复习的核心,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相应的时间概念、结构形式和适用范围。笔者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复习,效果比较明显:(1)指导学生连续分析几篇课文中动词的用法;(2)归纳、小结并做练习;(3)讲练历年高考题中的动词小题;(4)分析几篇书面表达中所用的动词及其形式并做口头、笔头练习。
三、以高考题型为线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
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让他们领会高考要求和英语试卷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熟练运用答题技巧。对于水平相同的学生,会不会答题,会不会抓住关键的解题信息,会不会加快速度争取时间上的主动,其结果是有差异的。专项强化训练的目的就是巧学、巧练、巧解,形成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鉴于听力提高得比较慢,需要有量的积累过程,听力教学既要长期坚持又要阶段强化。教师指导复习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精听、泛听结合。高三第二学期,除坚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课外听力训练外,还应保证每周不少于一节的课堂听力训练,但不宜集中全部课时进行阶段突击性的听力教学。听力训练材料应精心挑选,所选材料应有梯度、难度、长度、趣味性和多样性。朗读者应口齿清晰,发音标准,朗读速度不低于高考。可通过听大意、听细节、听后回答问题、总结复述,以及填空、记笔记、判断对错、选择正确答案等课堂活动,把听力课上得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听力课的效率。
而且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量和要求有所增长,因此阅读训练的力度和量要加大。集中的阶段性的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有效方法,时间以不超过两个月为宜,也可以长期开设每周不少于两节的阅读课。阅读训练必须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精读、泛读结合。学生课外应保持每天不少于5篇短文的阅读量。阅读材料的难度可等于或略大于高考,但不宜太难,体裁、题材、长度、生词量应接近高考。
此外,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还应做到:(1)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心里翻译、手指点读、复读、句下划线等。(2)培养学生的速度意识,严格限制阅读时间,提高略读和寻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允许查字典,学生要尽可能利用上下文猜生词。(4)通过提问、解析文章结构、评阅读理解题等课堂活动,学生学会总结文章中心大意,把握行文逻辑,体会深层结构、隐含意义及作者意图,把握解题思路。
完形填空不是单纯测试考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词汇知识、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常识、情理、上下文等进行灵活推断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高考英语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语言素质要求最高的题型。用大量做完形填空题的方法备考效果并不明显。考生要加强词汇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应想办法提高推测能力。
短文填空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教师可选一些较容易但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性文章,挖掉一些根据线索可以推测出来的词让学生填,也可以用完形填空练习让学生不看选项先填词。开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填对少数空,但能填出同类或比较接近的词就行。实践表明,有效的短文填空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又能提高学生推测的准确率。当然,必要的完形填空练习仍然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做题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
做完形填空题时,应首先看懂文章的第一句,接下来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边研读边根据上下文、逻辑、常识、词法知识等进行初步推测。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后,再对照所给选项,找出其中与自己预测完全一致或相近的选项。若四个选项均与所预测答案相差甚远,则应调整思路,再从新的角度进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应瞻前顾后,适时调整。最后应通读全文,再从阅读的角度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合逻辑。
至于书面表达,平时要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多读、多背、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最好能坚持写英语日记。集中训练阶段,可先练习用5种基本句型翻译简单句,然后练习翻译复合句,最后练习各种文体的审题、提炼要点、语篇表达。
四、精练与泛练相结合,促进知能转化,提高答题速度。
课堂上的精练是师生共同具体分析某一大题的答题思路,讨论相关的知识点和语境;课堂上的泛练是给学生提供约三倍于精练的练习,让学生限时完成或自行完成自对答案,教师随堂答疑。
课外的精练是完成20到30分钟的高考某一大题型的练习,交教师批改,为课外辅导和下一节课的课堂讲评做准备。课外泛练包括学生自觉完成新练习,准备问题争取教师辅导,学生翻阅订正过的旧练习、笔记和反复背诵、默写、归纳、运用考纲词汇等。精练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答题技巧;泛练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广度和快捷的反应能力。
五、专题训练与综合练习相结合,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利用。
综合运用训练一般安排在高考冲刺阶段,即四五月份,是单项运用的延伸,也可以和单项运用交叉进行,如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一模、二模等。综合运用训练并不是简单地做几套综合题,应该精选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进行强化模拟,实战演练,认真评讲,不断总结,使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产生质的飞跃。训练材料一般选近几年的完整高考题、各地市及名校的模考题。学生可以课外自测,做后立刻核对答案;也可以定期搞课堂测试,还可安排学生课后做、课堂评。评卷时,对共性的错误要重点分析。
学生通过评卷要及时找到失误的原因,但不要过分计较考试成绩,不能让考试成绩左右学习情绪,更不要急于求成。对训练中发现的知识漏洞应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思路性错误应及时总结纠正。到了五月下旬,应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逐步回归课本和考纲中的基础知识。经过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做题熟练程度会明显提高,特别是经过多次的考试锻炼,学生的临场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越来越强,应试能力也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高考是一种知识、能力、智力、体力和意志的竞争。开发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师生将能一起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发挥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