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考生,尤其是文科生的语文功底是很不错的,可是为什么作文成绩总在40多分的阶段徘徊呢,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类文呢?我刚刚经历完高考,有些许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素材收集
有些同学遇到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举不出恰当的例子,即使搜肠刮肚也只能找出几个很大众化的例子,了无新意。爱迪生、李白等几位是许多考生作文中的“座上宾”,但千篇一律的例子容易让阅卷人厌烦。我平日里就十分注重通过阅读来收集素材,不仅仅局限于人物故事,社会热点、历史甚至国家政策等都会成为我的立论工具。
有人喜欢临时抱佛脚式依靠作文书找作文事例,我个人是很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你一定要对自己所举的事例十分熟悉才行,不然无法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也难以激发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欠考虑的情况之下就贸然使用素材,很难让素材准确地为自己的论点服务,甚至有所用素材与自己的论点南辕北辙的可能。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踏踏实实地在平时扩充阅读量。除了知道爱迪生和居里夫人,我们更应该知道萨特和大江健三郎。
审题立意
审题是考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考场作文一定要贴合题目来写,切记不要胡扯。有些文科女生比较感性,用词华丽感情真挚,不过很可惜,偏题了。
一个偏题的失误会成为你在高考作文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为了避免出现偏题的情况,就一定要在平时训练有素,到考试时不要“意气用事”,还没有审题就去酝酿情感,结果酿下大错。要训练有素就一定要多看范文讲评,理解每篇范文如何针对题目立意。可以先找题目看一看,想一想自己的立意,然后再去看这个题目的范文,找出自己的立意与范文的出入在哪里。
素材应用
高考作文考查考生运用素材的能力不是看考生可以往一篇作文里塞多少唐诗宋词,而是看考生能否正确理解素材,并把素材转为为自己论点服务的工具,单纯地堆砌名言警句是不会得到好评的。
议论文重在思想,辩证与独立思考是评卷老师最看重的能力。我常常会对一个事例的因果进行分析。比如广东的“小悦悦事件”,如果把这个事件用于作文中,除了单纯地谴责人性的丧失与冷漠之外,还可以深层挖掘人们冷漠的原因,并与呼唤社会温情相结合,从而上升到社会思考的高度。把握住这样的制高点一定可以赢得阅卷人的欣赏。
另外,要学会善用历史。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善用史例很容易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深度,尤其能增加人文色彩。比起单纯的景物描写与虚无的文艺风格,厚重的历史更能引起阅卷人的共鸣,特别是在写散文时,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就是你娓娓行文的源泉。
真情实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好文章就如同海岸边的灯塔可以将光直射入人心,勾住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让文章闪闪发光?关键在于真情实感!
不投入感情的文字,无论如何华丽和严谨都无法打动人,更何况是在追求速度的高考作文阅卷场上。情感需要酝酿,所以,比起背诵优秀作文,我平时更喜欢认真思考各个省份的作文题,在自己的脑海中花上十几分钟,静静地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看法,酝酿出可以帮助我一气呵成一篇文章的情绪。
脱颖而出
对于想要拿作文高分的同学来说,作文必须要让阅卷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要努力做到脱颖而出。要做到这个就必须有:(1)整洁的版面;(2)严谨的结构;(3)一目了然的标题;(4)简洁又一针见血的开头;(5)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
能写一手好字当然容易吸引阅卷人的注意,不过,如果你的字并不算好,那请一定要写清楚,不要随意涂改,这就要求考试的时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作文。
一篇好文章必须拥有严谨的结构,要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有层次感,论述有逻辑。当然,如果你写的是记叙文就不必过分拘泥于格式了。
标题是十二万分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好题目就意味着一篇好文章。题目不仅有提醒自己不偏题的作用,也有告诉阅卷人自己文章的主旨和立意的作用。标题不宜过长,但不用拘泥于四字词语,关键是要有文采而且让人一目了然。
一个好的开头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导游,能够迅速地把读者领进你的思想,所以一定要简洁有力,要把所有的文采在这里向阅卷人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
结尾也不能马虎。如果是记叙文那就尽量做到让这件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要像《麦琪的礼物》一样让人意犹未尽。如果是议论文的话,那么结尾一定是发挥你文采的地方,要敢于和善于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