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中的“细胞”及2014年高考展望

2013-12-29 00:00:00王鲜美
求学·理科版 2013年10期

一、考试大纲要求及2013年高考命题分析

细胞学知识是生物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多种多样的细胞、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考纲中属于Ⅱ类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较复杂情景中综合应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分析2013年各地高考试题发现:细胞学知识大多通过结构图、模式图、坐标图等形式,并与细胞代谢综合起来进行考查,如江苏卷第29题将细胞器、细胞膜和蛋白质的转运相结合进行考查(例4);江苏卷第3题和浙江卷第1题侧重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山东卷第2题考查了细胞分化的知识;江苏卷第7题综合考查了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相关知识。另外从题型上看,这方面的知识涉及的考查点多,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如新课标全国卷I第3题,山东卷第1题,天津卷第1题,安徽卷第1题,北京卷第1题,浙江卷第2题等。

二、2013年典型高考试题的剖析

例1 (2013·安徽卷)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解析】细胞核是转录的场所,所以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A正确。核糖体是肽链的合成场所,B错误。葡萄糖是不能进入线粒体的,C错误。溶酶体中的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并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和修饰后分泌的,D错误。

【答案】A。

〖点评〗此题题干是课文原话,可见课本知识是必须要牢牢掌握的。这四个选项是细胞核功能和几种细胞器功能的组合,难度不大,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尽管课文没有涉及细胞核是mRNA加工的场所,但只要同学们对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呼吸作用的过程知识熟练,通过排除法是可以准确作答的。

例2 (2013·天津卷)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解析】当外界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与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功能;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B,C,D项均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偏上。考查学生对生物膜信息传递概念的理解,只有彻底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准确评判生物学过程或生物学现象。对此概念课文没有过多的文字阐述,而是列举了具体事例并用彩图直观告知。在教学时需要老师高度概括提炼这一概念的要素和要点。确认是否为信息传递,需有三个基本要素:信号分子、靶细胞受体、靶细胞内发生复杂的生物效应。①信号分子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胰岛素、神经递质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引起靶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说明二者属于信号分子,能够传递某种信息;而抗原表面的特异性蛋白等物质(免疫学上称之为表面抗原或抗原决定簇)也相当于信号分子,刺激记忆细胞后,引发了记忆细胞增殖分化。②靶细胞上有和信号分子结合的受体。③靶细胞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后,必须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效应,如生化反应水平提高、膜电位变化等,才能说明体现了信息传递功能。

例3 (2013·山东卷)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解析】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为环状DNA分子,该大分子物质不会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在基因工程中用显微注射法,A错误。核糖体蛋白基因控制合成核糖体蛋白,该基因在每个活细胞中均会表达,B错误。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已失去了分裂能力,不再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由题意可知,肌肉前体细胞属于未分化细胞,处于分裂状态,DNA复制时受电离辐射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已不再分裂的肌肉细胞,因此更容易发生癌变,D正确。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癌变等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控制基本生命活动的有关蛋白质基因是活细胞,它均可以表达,而有些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细胞之间有了稳定性的差异——细胞分化,所以只有检测肌肉细胞特有的蛋白质才能确定细胞分化与否。B选项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题图告诉我们肌肉细胞是由肌肉前体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解题时不能忽视这一题图信息,平时要注意识图、析图能力训练。

例4 (2013·江苏卷)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 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 性。

(2)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 具有疏水性和 具有专一性。

(3)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 。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 存在。

(5)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填序号)。

①脂肪细胞 ②淋巴细胞 ③心肌细胞 ④口腔上皮细胞

【解析】(1)由图可知附着于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没有箭头指向细胞核,而是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有三个去向:成为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分泌到细胞外、变为溶酶体内的酶。不能进入细胞核,而细胞质内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通道是核孔。

(2)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尾部是脂肪酸,具有疏水性。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能与被转运的物质特异性结合,体现了膜对物质运输的选择性。

(3)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并且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

(4)核膜在前期消失,在末期重现,图中可见完整的细胞核,说明该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间期。在细胞核中只有染色质和核仁,明显可见的只能是核仁了,即使图上看不到,也必须填写“核仁”。

(5)细胞内线粒体参与细胞有氧呼吸,缺硒线粒体膜无法稳定,进而影响到细胞内能量的产生,而题目提供的细胞中,心肌细胞对能量的要求最高,所以最易受损。

【答案】(1)核孔 选择 (2)磷脂双分子层 膜转运蛋白 (3)叶绿体和液泡 (4)分裂间期 核仁 (5)③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和准确规范表达能力。首先从图中确认细胞器及蛋白质的种类,理解图中箭头所示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图展示了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和附着于内质网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不同去向。

要做到规范答题有效得分,应根据所填空格前后的语境和语意仔细推敲来确定内容,再组织语言,例如第(4)小题中关键词“明显可见”就确定了该空的答案。平时的复习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熟记乃至背诵教材语言。②套用一些平时作答时常用句式如“在一定的范围内”“等量且适量”“分组编号”“观察记录”等。③善于使用题干语言,有些空就是来自题干中的某一词或短语,作答时不宜更改或遗漏,与题干语言保持高度一致。

三、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及命题趋势预测

(一)复习策略

1.抓住教材,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各种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必备条件。在本专题基础知识复习时可用图形、表格等形式,通过比较、辨析来加强理解记忆有关概念、过程、原理。如(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3)叶绿体与线粒体的比较;(4)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单体的比较;(5)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6)载体与运载体的比较;(7)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的比较;(8)糖蛋白、脂蛋白、球蛋白和分泌蛋白的比较;(9)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与物质交换功能的比较;(10)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比较;(11)细胞衰老、凋亡和坏死的比较;(12)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比较;(1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通过对以上相关、相似、易混的概念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2.精选巧练,提高解题能力

从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知识到分析推理,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培养和提高解题能力。

审题能力:仔细审题,这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一些选择题题干中包含的关键词语,如“正确”与“错误”,“一对”与“一个”,“主要”与“次要”,“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一定”“可能”“唯一”等。找准这些关键词语,对正确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非选择题,在看题、读题、解题和答题过程中,同样要看准关键词,理解题意,然后正确作答。尤其是实验题,审准题目的性质和目的至关重要。

理解能力:在理解能力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有关知识理解不透,掌握得不够牢固,因此,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材料不能正确理解,不懂得出题人的用意,不能准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提高理解能力呢?应注意三个方面:①夯实课本上的基础知识。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常在解题时要养成良好习惯,快速泛读一遍,再细读一遍,将关键字词注上标记。③理解出题人的用意。

表达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重点体现《考试大纲》对考生表达能力的要求。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有:①表达时,用词随意,不能用生物学术语准确地描述。②在对生物现象解释时,组织的语言与之不构成因果关系。③在实验方法步骤的陈述中思路混乱,表达不清,语言拖泥带水,不能做到言简意赅。在做非选择题时,全面、准确地表达生物信息是得分的重要保障。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模仿课文的表达模式及用词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3.重视基本实验,提高分析能力

这部分的实验较多,有观察类实验(如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有丝分裂)、探究类实验(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模拟实验(如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渗透作用实验),还有制备细胞膜等实验。高考试题常以课本实验为模本进行组合、拓展和迁移,特别注重对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原理、现象的考查。因此,平时训练时要立足教材实验,提高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最后,在复习中要形成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高考命题预测

1.将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有关实验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原理融于一体进行命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将会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为素材,用同位素示踪法结合免疫调节、激素调节、蛋白质合成的转录翻译过程进行命题考查。

3.有丝分裂仍将以图像、曲线承载考查信息来命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等知识仍将主要以前沿科学、新闻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