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时,我在法国的银行当首席风险官,负责整个亚洲的业务,亲眼见证了很多基本面不错的企业被汇率的波动弄垮了。
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很多东南亚的企业,有本币也有些外币,如果本币不够了,它就到外资银行去借外币。虽然它借了外币,但是在头脑中会把它折算成本币,因为当时汇率是固定的。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过去借100万美元,现在也是100万美元,可是折算成当地货币呢?泰国的泰铢本来是1美元换20泰铢的,亚洲的金融风暴发生后,同样的1美元可以换50多块泰铢,基本上翻了一倍。如果折算成印尼盾,就翻了五到六倍。而就本币收入而言,并没有翻好几倍。很多很好的企业就这样被汇率的风险搞垮了。这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发生了致命的结构性错配,导致了倒闭。
利率与汇率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利率会影响汇率,汇率也会影响利率,不过更多的是利率影响汇率。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包括央企与地方国企,仔细去看其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时,你看不到它具有司库的功能。但很多央企或地方国企经营的业务不仅在中国,还有在中国以外的,就算业务只在中国,你仔细去看资产负债表,中资银行大部分放贷的时候,很难放长期贷款,因为风险管理部门很难把它批下来。大部分中资银行放的贷款,不管目的是什么,期限都是一年到期或者是两年到期。但是一个企业的资本运作有短期的需求,也有长期的需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配。就是说,我可能借短期来做长期的事情,在利率相对稳定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反正到期的时候我可以再借,因为利率也不变。只不过是麻烦一点,我需要还了再借、借了再还的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当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需要再融资时,也就是借款到期了你需要重新借款的时候,重新贷款的利率跟之前到期的贷款利率可能差别会很大。你会发现这个项目从现金流来算是赚钱的,但是再融资时额外的几十个点利差可能就把利润吃掉了,因为利息成本上去了。
可见,结构性错配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不知道国内上市公司对结构性错配的敏感度有多强,认知度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应付当利率市场化,万一利率上升或者下跌时对企业的影响会有哪些?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累积,因为过去没有这个环境。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会要去督促管理层对眼前的几个大的热点领域进行情景分析,就它们对企业、市场、竞争格局带来的影响做个变化的模拟,找到相关的战略应对措施。
发生结构性错配时,第一种应对方法就是资产负债的结构性调整。但这样做需要时间,并且到时可能已经找不到可以对冲的交易或对手;即使找到了,价格也会非常昂贵,就像买机票一样,起飞前在机场买票肯定要比提前买更贵。另外一种是,如果结构性错配已经存在了,只能通过结构性调整的同时去进行保值与对冲。
我认为,利率市场化问题最迟明年就会比较全面地展开了。人民银行对利率的上限与下限已经在逐步加大放开的限度,所以未来肯定会发生。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发生的规模有多大?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我还是那句话,对这些问题需要做情景模拟;按照模拟情景的结论,去判断哪种是最贴近你的情况;按照最贴切的情况,去做适当的规划与准备。当它真来的时候,你不会措手不及。就好像防火演习一样,经常演习的话,火患来的时候,就不会太着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