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受到6架枭龙战机全程护航的最高礼遇。为来访的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总理专机实施护航,是对来访专机和来宾的最好保护,同时也体现出对来访国的高度重视和尊重。不过在国际上,如何护航、派多少架飞机护航并无统一标准,2架、4架、6架、8架的情况都曾有过。从安全角度讲,在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使用2架战斗机护航足够了,且仅限于礼节意义,所以绝大部分都不会挂载实弹。因而一些国家的护航战机携带有红外干扰弹和干扰吊舱,当万一发生意外时能对可能来袭的导弹实施干扰。巴方此次安排6架“枭龙”战斗机护航,显然还是为了展示两国不一般的友好关系。
“枭龙”最好的广告
“枭龙”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巴基斯坦空军共同投资、研制生产的一款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2003年8月25日,中国在成都实现了“超7”歼击机的首飞。在首飞成功后,中方将其命名为“枭龙”,巴方则将其命名为“雷电”。“雷电”也被外界解读为巴方希望它能够超越巴军当时最先进的美制F-16战斗机。到了2009年11月23日,首架在巴基斯坦制造的“枭龙”成功下线,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意味着巴基斯坦成为了世界上少数能组装生产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这次护航任务所受到的关注很快就成为了“枭龙”最好的广告宣传。很多国家对“枭龙”表示出浓厚兴趣,其中包括非洲和南美国家,甚至还有不少国家希望参与到“枭龙”的后续发展项目中来。目前巴基斯坦空军已为2个战斗机中队装备了共36架“枭龙”,未来还将成立第3个配备“枭龙”的战斗机中队。在现有条件下,巴方每年可生产18架“枭龙”,未来逐渐会将产能提高到每年30余架,并逐渐取代数量不足的F-16成为巴空军的绝对主力。
“枭龙”对于巴基斯坦空军具有多重意义,其可以让巴基斯坦在对美军事装备合作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美国在2010年突然决定向巴基斯坦交付巴方20年前订购的F-16,且全为最新标准的F-16C/D型,外界普遍认为就与前一年巴空军开始装备“枭龙”直接相关。同时“枭龙”从质和量两方面牵引了巴基斯坦空军已经停滞近20年的装备发展,以能够承受的代价实现了与印度空军最低程度的战略平衡。未来,更多数量的“枭龙”将与18架F-16C/D—起,构成巴基斯坦空中打击的中坚力量。
“雷电”PK“光辉”
在巴基斯坦,“雷电”最初研发时的假想敌主要是印度更早开始研制的“光辉”轻型战斗机。两者有着几乎相同的设计理念和作战要求,甚至连计划取代的机型都很雷同。在巴基斯坦,“雷电”将主要用于换装从中国引进的大量歼7战斗机,而印度“光辉”战斗机的最主要替换目标则锁定为米格-21。众所周知,歼7就是在米格-21基础上研发的。因此,无论是“雷电”还是“光辉”,都被定位为轻型化、可大量装备、侧重防空拦截的高性价比战斗机。
在相似的任务定位与性能要求指引下,“雷电”和“光辉”的总体技术水平差距不大。“雷电”最被西方诟病的是采用了一套混合式飞控系统,这套系统专门针对“雷电”的任务定位研发,在兼具性价比的同时可以满足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需求。“光辉”的飞控系统的确更加先进,也符合新一代战斗机发展潮流,但付出的是更高的成本,“光辉”单座型的价格是3 200万美元,双座型采购价3 500万美元,已经很接近F-151C重型战斗机的市场价。而“雷电”的出口价格仅为2 000万美元,自用型号的厂家采购价格更是只有800万美元,显然更加符合该类战斗机的市场定位。
根据巴基斯坦飞行员的叙述,“雷电”装备的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中国歼10战斗机雷达的缩小版,对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30千米,可以同时搜索16个空中目标,并攻击其中的2个。“光辉”机载雷达的最主要问题是受限于机头设计,天线尺寸太小,对战斗机目标的搜索距离仅为80千米左右,这样—款“近程”雷达基本不具备远程拦截能力。该雷达据称可以同时搜索10个目标,却只能攻击其中的1个。因此无论是国土防空作战,还是制空权争夺,“光辉”的超视距空战能力都远不如“雷电”。如果双方是在视距内格斗,“光辉”的大三角翼设计在中低空的低速机动性较差,因此虽然飞控系统占优,但如与“雷电”相遇其实也很难占到便宜。
必须指出,作为曾经的潜在对手,“雷电”在中国相对更加强大的航空工业支撑下,其研发与服役进度早已将“光辉”甩在了身后。目前“雷电”已经形成战斗力。而“光辉”在研发了近30年后,直到2011年才在印度空军小批量试装备,且因国产化率太低,再加上印度空军对其性能和生产状况很不满意,导致每年只能维持4至8架的象征性生产,至今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在决定引进126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后,“光辉”在印度空军几乎没有地位可言,其未来的发展非常不乐观。这与巴基斯坦空军正试图让“雷电”构建其未来制空权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10年500架订单
在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这一份额最大的航空装备市场上,竞争是惨烈的。五代的F-35即将杀入市场,四代半区间也有“阵风”“鹰狮”虎视眈眈,F-16和“幻影”2000等经典四代机通过一系列升级仍维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枭龙”与这些机型相比,技术和性能并无太多过人之处,又没有美、法、俄等军机销售大国背靠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传统市场,性价比几乎成了其唯一的卖点。作为一种面向21世纪的现代战斗机,“枭龙”的售价要比西方同类产品低的多。
不断参加各大航展,是开拓国际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在量产以后的2010年7月19日,两架巴基斯坦空军“雷电”参加了英国范堡罗国际航展,做了战机实物地面静态展示,这也是其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公开亮相。4个月后,“枭龙”的身影又出现在中国珠海国际航展上,并首次升空表演。2011年,“枭龙”陆续参加了土耳其伊兹密尔航展和阿联酋迪拜航展,均进行了空中特技飞行表演。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枭龙”能够帮助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空军实现他们期盼已久的变革。第三世界国家无疑是“枭龙”主要的目标市场,2008年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这似乎给了“枭龙”机会。从性能上来看,这款战斗机无疑可以满足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需求。本次护航无疑就是一次“枭龙”期盼已久的“事件营销”机遇。据《俄罗斯之声》报道,阿尔及利亚政府即将与中国签订购买约60架“枭龙”战斗机的军售合同。还有阿尔巴尼亚、苏丹、坦桑尼亚、厄利特里亚、乌干达、刚果等国家均有意向购买“枭龙”。另有报道称,委内瑞拉正在考虑引进“枭龙”。如果成功出售给委内瑞拉,“枭龙”就将成为中国成功销售拉美市场的第一款战斗机。对许多国家来说,购买“枭龙”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近似F-16的战斗力。对于那些军费相对不宽裕的国家,为了保证空军的规模和战斗力,批量装备高性价比的“枭龙”的确很诱人。在各国军事预算普遍遭到削减的今天,甚至有一些欧洲小国也表示出了对“枭龙”的兴趣。根据中国官方的报道,截至目前,“枭龙”已有近150余架的订单,生产周期排至2015年。根据中巴两国的市场拓展计划,未来10年力争再拿到300至500架的订单,并占领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