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京地铁已成为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承载着繁重的客运任务。而当初,新中国修建第一条地下铁路的初衷是为了战备。所以1965年主持修建北京地下铁路的是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他在新中国的地铁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持制定地铁修建方案
早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国内战备工作的需要,为了繁荣城市生活方便人民交通,国务院决定修建北京地铁。
1962年夏,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地铁修建工作被迫下马。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北京地铁修建工作又重新提上国务院的议事日程。这时和一五计划时期有些不一样了,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准备打仗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从苏联的经验看,他们的地铁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铁就是大防空洞,修建地铁必须首先着眼战备需要。至此,中共中央确定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地铁建设方针。
为加强对地铁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杨勇挂帅,统一协调总参谋部、北京军区和铁道部、北京市等单位,北京军区作战部还专门要防空科派出了一位叫安谦的副科长长驻铁道部,以便共同抓好地铁建设。很快,由杨勇任组长,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和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任副组长的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领导小组成立了。
经过反复研究,杨勇、万里、武竞天于1965年1月15日向彭真、李富春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修建地下铁道问题的报告》,就建设方针、线路方案、防护等级、工程造价、筹建工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1月23日,李富春在报告上批示:“彭真同志并报主席、常委:我和一波、秋里同志商量,同意此方案,力争下半年动工,搞一段试点。”彭真于同日签发“拟同意,报主席、刘、周、邓、贺、罗核阅”。周恩来详细审阅了此件,这个文件上至今还留有周恩来点阅时的墨迹。2月4日,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杨勇同志,你是委员会的统帅。希望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是为至盼!”这就是著名的“二四”批示。
至此,北京地铁正式上马。
为搞好地铁建设与战备的结合,杨勇带领北京军区机关就地铁建设中的战备等军事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论证,提出多种方案和有价值的建议。前期论证过程中,深埋还是浅埋,地铁沿线城墙拆不拆等问题成了关键。深埋比浅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些,投资也大,对于新中国来说负担太重。经过反复协商,地铁领导小组主持制定的地铁修建方案,最后决定采取花钱少见效快的浅埋法,并报告中央批准。
方案中还提出要加强防护,通往山区,争取能抗千磅炸弹,能抗原子弹。至于拆不拆城墙的问题,有人主张不拆。当时,毛泽东的意见是修地铁与少拆民房兼顾,地铁可以沿着城墙走,最后采用了环城墙修地铁的方案。铁道部召集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开了三四天鉴定会,认为地铁方案可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地铁施工方案工程拟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修环城的北京站至复兴门和复兴门至石景山一段;第二期修东郊热电厂到北京站一段,完成环线;第三期修西直门到颐和园一线。计划1965年下半年动工,1968年上半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狠抓地铁的施工质量
1965年7月1日上午9时,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京西玉泉路西侧两棵大白果树下隆重举行。工地上一派喜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人参加开工典礼。典礼由北京市长彭真主持,杨勇作为地铁领导小组负责人在讲话中强调要坚决贯彻毛泽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指示,他说:“这是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修好。”他还提出了地铁建设“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的三条原则,并号召广大地铁参建单位和官兵,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建设好首都地铁,为祖国的地铁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开工典礼上,79岁高龄的朱德亲自为地铁开工挥锹破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纪录影片,保存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不过,出于战备工程的保密考虑,虽然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少数几个新闻单位参加开工典礼,但明确表示地铁开工的消息不登报,只作为内参保存。
开工典礼后,担负地铁主要施工任务的北京市城建四公司、铁道兵十二师开赴工地全面展开施工。
本来北京军区的事情就已经让杨勇忙不过来,地铁正式开工后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迅速成为工程建设的内行,实施科学指挥决策,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每天从早忙到晚,连星期天也不休息。
那时,杨勇的办公桌上装了3部电话,一部红机子直通中南海,一部通中央军委,还有一部通北京市,三部电话总是铃声不断。白天上班,他一般处理军区的事情。下班吃过晚饭后,他在房外的走廊摆上桌椅,就开始为地铁办公了。杨勇的家人回忆,那时经常有很多人来家里开会,大地图摆不下,就铺在地上,杨勇脱了鞋,穿着袜子在地图上研究来研究去。
杨勇带头落实毛泽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指示:在前一段试验的基础上,委派设计人员在清华大学做了各种结构试验,还到杭州、武汉做通风试验,又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到某试验基地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为了解决防水问题,还专门考察了海军的潜水艇,模仿潜艇上的密封门,在地铁里使用了很多铝制的隔断门,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精益求精。
地铁建设材料牵扯到国家七八个部委的2000多家工厂。为了了解工程需求,组织建设材料及时到位,同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杨勇带领军区机关参与修建地铁的工作人员,及时与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协商,与有关单位协调,保证了施工进度,并解决了大量工程建设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杨勇多次到施工现场钻洞子检查工程质量,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在一段一段的洞子里,杨勇打着手电筒,上上下下,看施工面漏水不漏水,水泥标号是否符合标准。他检查工程质量,深入、细致、严谨,曾及时指示处理了八角村滑坡塌方和南礼士路地下管道、电缆设施断裂等具体问题,并多次看望施工的地下铁道工程局全体职工和铁道兵十二师的官兵们,对他们的生活十分关心,及时听取他们对施工的意见和建议。
铁道兵十二师政委陈辛火回忆:这年(1965年)冬天第一场大雪后,杨勇顶着北风钻进地铁主体结构里向干部战士问寒问暖,询问冬季施工如何保证质量,嘱咐他们要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质量,注意安全,节约材料。杨勇神情凝重地叮嘱大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把地铁修好,让毛主席放心!
时至今日,北京一期地铁完工已经40多年了,质量依然很好,没有漏水,也几乎没有其他工程质量问题。这当然是地铁广大建设者的功劳,但与杨勇在施工中狠抓质量建设是分不开的。
离开地铁领导小组后历经磨难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的错误思潮蔓延到军队,一大批开创新中国的功臣战将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杨勇也不例外。林彪指使叶群,以“彭(德怀)、黄(克诚)集团漏网分子”的罪名,对杨勇进行政治诬陷,认定杨勇1965年在北京军区党代会上提出的“一个突出(政治)、两个不退(训练、生产)”是“三反言行”。
1966年12月,杨勇最后一次主持召开地铁领导小组会议。他顶着压力,要求施工部队加强管理,抓好施工安全,一定要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按期完成地铁修建任务。
1967年1月21日清晨,正在筹划军事演习的杨勇,在北京卫戍区小食堂被“造反派”抓走。“造反派”在军区大院野蛮地游斗杨勇,逼迫他承认自己是“三反分子”。杨勇坦然地说:“我杨勇一不反党,二不反毛主席,三不反社会主义。如果有错误,欢迎批评。”面对无休止的批斗,杨勇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不久,杨勇被秘密关押,非法囚禁,这时地铁开工才一年半。此后,地铁工程基本瘫痪,设计单位的工程师们也被大量下放改造,没人把关,部队施工也不得不放慢了进度。
让杨勇感到宽慰的是,地铁建设尽管受“文革”的影响放慢了施工进度,但并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下继续进行着,直到建成通车。
1969年9月20日,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在建国20年大庆前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第一期工程东起北京火车站,西至石景山区苹果园,全长23.6公里,17个车站。地铁机车最高时速80公里,双轨双向行驶,独成系统,运输速度快,客运量大,成为当时北京市输送能力最大的交通工具。地铁一期工程共耗时4年零3个月,比预计通车时间晚了一年多。地铁通车时,正值北京战备疏散,没搞典礼,只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几位还没有被打倒的元帅闻讯赶来先乘为快。
由于是战备工程,并且设备调试和管理调度上都缺乏经验,在1969年10月通车以后,地铁只是小范围接待参观性质的乘客,人们只有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才能乘坐或参观地铁。
按理说,指挥修建地铁的总指挥杨勇应该是最先坐上地铁的,但是,不仅没有,而且“文革”中地铁的修建居然成了杨勇的一大罪状。杨勇的夫人林彬从宁夏干校回来,单位组织参观地铁。林彬在地铁里,竟看到展板上的解说词颠倒黑白地说:杨勇扣压毛主席重要批示……
当时的真相是毛泽东的批示一送来,杨勇立即让机关影印了很多份下发施工单位,还专门制作了大标语挂起来,参加施工的工人和铁道兵战士人人倒背如流。杨勇还时时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句话挂在嘴边,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以此为座右铭,真不知“扣压毛主席重要批示”之说从何而来。
1972年7月中旬,杨勇重新出来工作后,才第一次坐上地铁。那时他从青岛回到北京,住在白广路招待所,打听到自己当年的老部下安谦在铁道兵办公室任副主任,就把他请来,让他当导游介绍了地铁的大致情况后,乘坐了几站地铁。杨勇始终兴致勃勃,看得出他很满意、很兴奋。以后杨勇曾带着小儿子北北看过地铁,跑了好多站,都是由安谦充当讲解员。
如今,地铁的战备功能已逐渐淡出,它作为北京市输送能力最大的交通工具,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充分享受地铁这一现代交通工具所提供便捷的时候,不会忘记修建地铁的数十万建设者,也不会忘记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倾注心血的共和国战将——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