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湖南的衣、食、住、行(上)

2013-12-29 00:00:00夏远生
湘潮 2013年10期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的“衣、食、住、行”故事,能够具体感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密切联系群众观念和艰苦朴素作风。

衣:穿衣戴帽,上行下效;主席衣装,寻常模样

毛泽东的游泳衣,奇怪,有一条竟然是延安长裤改的短裤。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下湘江游泳,穿的是一条褪了色的灰布短裤。短裤前面有一排小纽扣,南下干部一看就知道是八路军的灰军裤改做的,剪掉了下半截,保留了上半截。

大家看到后,不禁肃然起敬。人们联想到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茅坪,天冷,披着一条旧毯子写文章;在延安,穿着一条打着大补丁的裤子,给干部们作大报告。

后来,毛泽东终于有了一条大红的游泳裤,一直用到他逝世。

千针百纳的睡衣,毛泽东穿了20多年,上面补了73个补丁,如今已经成了国家一级文物。在韶山毛泽东遗物馆,讲解员讲的最多的是这件睡衣,观众仔细端详的也是这件睡衣。

毛泽东还有一双修了再修,修到不能再修的皮拖鞋。这双1949年他访问苏联时开始穿的皮拖鞋,一穿很多年,留下了许多修补的故事,丢失的故事和失而复得的故事。如今,这双皮拖鞋静静地躺在韶山的文物柜中。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群情激动。毛泽东见乡亲,会师生,握手握了上千人,手都握肿了。当时,天气很热,他身上穿的白衬衣都湿透了,工作人员劝他回招待所换件衬衣。毛泽东笑着说:“那件衬衣昨天晚上才洗,一大早就干了吗?”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确实只带了两件白衬衣。在韶山学校,记者给毛泽东拍摄了一张站在孩子们中间的照片,谁也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汗湿了的白衬衣。

毛泽东对于自己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其观点是:“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对此理解很透,他陪同毛泽东回韶山,写过一首诗,诗中说,“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但话说回来,对于人民生活,对于百姓吃饭穿衣,毛泽东却是十分关心,挂念不忘。1962年春节,因农村严重困难,毛泽东关心老百姓春节有饭吃、有肉吃吗?有衣穿、有被子盖吗?他叫来汪东兴,安排中央警卫局派了机要秘书罗光禄、警卫处长孙勇、警卫中队长陈长江、卫士张仙鹏、理发员钱水桃5位身边的工作人员下放到湖南农村劳动锻炼,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毛泽东交代他们:“你们马上下去,看看社员和基层干部是怎样过春节的。”

机关后勤买不到火车票,向毛泽东反映,他们5人是否可以改为年后再去。

毛泽东不同意,说:“车票买不到,人家怎么上去的?挤上去!”

于是,孙勇、罗光禄等5人,像当年参军打仗一样,打起背包,拿着站票,挤上列车,再转汽车,春节前赶到湖南省石门县易市公社新场大队过年,调研。

1971年,毛泽东南巡到长沙,在列车上与党政军领导、警卫干部、工作人员交谈,了解人们对中央准备召开四届人大的反应。毛泽东举例说,一般人是希望四届人大一开,形势稳定,好搞生产,使物资丰富起来,改变诸如有的人为了买的确良,站了半天队,累得个贼死,还没买到的现状。当时干部、职工穿上一条的确良裤子是很神气的,但是不容易买到。

九一三事件以后,毛泽东同周恩来谈起这件事,询问: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点?还说,买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周恩来说:我们还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泽东又问:能不能进口?周恩来说:当然可以。

事后,周恩来找李先念、余秋里,要他们研究这件事情。陈锦华的回忆录中写了一个情节,反映毛泽东在南巡期间的调查和决策,对中国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进口4套化纤设备以后,的确良产量达到19亿市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食:粗茶淡饭,湖南口味;有辣就行,打打牙祭

毛泽东在湖南视察时生活俭朴,吃饭很简单,可以说是粗茶淡饭,百姓家常菜,辣味比较足,家乡风味浓。

毛泽东的菜谱一般是:火焙鱼、虾米、炒辣椒,清炒马齿苋,苦瓜,鳙鱼头打葱汤,干饭二两,烤玉米、烤红薯或面条等。

工作人员有时候得口福,毛泽东请客吃饭。难得打牙祭,请客吃饭仍然是“湖南菜的作法,离不开辣椒、豆豉、酱油、大火、红锅、煎炒”。卫士长李银桥每每辣得满头大汗。

1957年中秋节,在湘江的船上,毛泽东请参加座谈会的湖南同志和工作人员吃饭。他请客,点了一碟豆腐拌浏阳豆豉辣椒,又香又辣。他说:“这又是好东西。我是少不了它。”此外,还有一盘腊肉、一盘鸡蛋和一个小菜。

毛泽东边吃饭,边忘不了调侃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罗瑞卿不叫我吃腊肉、鸡蛋,我今天要吃点。”

湖南同志悄悄问厨师:“今天是中秋节,为什么不多搞几个菜?”

大师傅脸涨得通红,委屈地说:“四菜一汤是主席规定的,他到哪里都这样,我们不敢违反。”

工作人员补充说:“今天餐桌上摆月饼、甜梨还是经主席同意的。”

1959年回韶山,毛泽东请乡亲们吃饭。没有山珍海味,都是韶山夏令家常菜。老百姓放开手夹菜、喝酒,不免狼吞虎咽,毛泽东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还有菜。筵席延席嘛!”

毛泽东视察湖南时,还给党政军领导干部讲过一个苹果和酸菜的故事。毛泽东说:我听说打锦州的时候,部队住在苹果园里面,不摘苹果吃。我就说我们的部队有希望。这个苹果里面就出政治。

他接着说:进了北京城,就有人给我提意见,要给部队加军饷,说资本家吃饭5个碗,吃大米、吃馒头、吃肉,我们部队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这不行,生活太苦了。我说,我们的军队吃酸菜,又能打仗,这就很有希望。这恰恰是好事。你是5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

类似的话,毛泽东在党中央全会上还作古正经地讲过,讲时严肃得很。

毛泽东投身中国革命几十年,饮食习惯仍然保留着湖南家乡的特点,既十分朴素节俭,又湘味很足。他喜欢吃芋头、萝卜、烧红薯、玉米、土豆饼、菌子、肉泥、鲢鱼尾、火焙鱼等。晚年由于保健医生的严格要求,他减少了吃辣椒。牙齿已不太好,饭菜就开始做得烂一些。厨师们炖、蒸、煨、煮,用心地将菜肴做得更适合他的身体和口味。省委接待处厨师石荫祥曾回忆说:“主席要吃饭时,我们手脚都很快,一般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将饭菜做好,送上去。主席工作很忙,很累,我们要是稍微延误一下,主席就可能坐在椅上睡着了。”

火焙鱼炒青椒、苦瓜烧肉、鳙鱼头打葱汤、毛式红烧肉,这些都是毛泽东当年返乡探亲时亲口点名的家常饭菜,此外还有腊味双蒸、剁椒鱼头、豆豉炒苦瓜之类。

有一次,石荫祥担任主厨。他知道毛泽东对饮食不十分讲究,就将白菜边皮用开水烫一下,挤出水分切成丝,用红椒丝煸炒成菜给毛泽东下饭,很多人看了都目瞪口呆,他却很自信。毛泽东吃了果然很高兴,赞叹道:“真够味!这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吃完饭,毛泽东还叫随行的上海厨师注意向石荫祥学习炒菜,充分利用边角余料,节约食材,还能炒出可口的小菜。

“文革”期间,毛泽东回湖南,还为石荫祥新发明的一道菜起了个很传神的菜名。石荫祥将这道菜取名叫“面包夹鱼片”,毛泽东品尝之后觉得味道很好,但名字不妥,建议他改名:“湖南是鱼米之乡,又称芙蓉国,就叫芙蓉鱼排吧!”

毛泽东爱吃红烧肉,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13年毛泽东考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以后,养成了爱吃红烧肉的习惯。其同班同学周世钊和蒋竹如回忆说,该校每星期六打牙祭,才有红烧肉吃。校厨善用湘潭酱油加冰糖、料酒、大茴(八角)慢火煨成,猪肉选用带皮的“五花三层”,八人一桌,上一大碗红烧肉,师范生大多穷学生,对红烧肉倾心衷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大概从那时起,毛泽东就爱上了红烧肉这道菜。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生活极其艰苦,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就是奢侈的事了。不过进了北京城之后,毛泽东吃到的红烧肉是不加酱油的,而是将糖放在油锅里炒熬形成的红色,染得红烧肉晶莹透亮、黄里透红,令人胃口大开。

毛泽东在长沙请大家吃饭,就上了红烧肉。他把筷子伸向红烧肉,招呼大家尝一尝,并微笑说:这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菜,湘潭、宁乡人民每逢佳节,少不了红烧肉。乡里人讲打牙祭,主要是指吃红烧肉。”

毛泽东在长沙请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吃饭,也上了一盆红烧肉。毛泽东夹了一大块放到胡志明的盘子里,又给自己夹了一块,边吃边发表意见:“吃肉,就要有肥有瘦。猪身上长的肉本来就有肥有瘦嘛,他们只让吃瘦的,不让吃肥的,我也有个办法,就是放着不吃。”胡志明点头称是,却吃得不多,原来他喜食清淡,食量也不大。他也发点议论说:“以前能吃,是因为没有吃的。现在有了吃的却吃不下了。”于是,宾主大笑起来。

胡志明给毛泽东送了一些当时很稀奇的外国水果——芒果。毛泽东只是尝了尝,顺手转送给湖南省委的同志每人一个。有一位省委副秘书长说,这是他第一次吃芒果,印象和感动特别深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词,也反映了毛泽东食在长沙的一种意境与情趣。

毛泽东到湖南省军区独立营第一连视察时,专门看了连队的白菜地,看到满地生长的绿油油的大棵白菜,问种了多少,能不能自给。又看了连队的猪圈,看到圈里有6头300多斤重的大肥猪时,高兴极了,说:“有条件的连队,一定要养好猪,搞好战士的生活。”

长沙坡子街的火宫殿,是一座火神庙,当年是长沙劳工苦力歇脚吃饭的场所。毛泽东读书的时候,有意识地接近工人群众,他的经济状况也只能到这种下层群众吃饭的地方,吃点臭豆腐、米粉。毛泽东对火宫殿怀有特殊的情结,对湖南省委的同志们称赞说: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并要求多生产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保持和发挥火宫殿的传统名牌优势。“臭豆腐是劳动人民的食品,你们应该做好。火宫殿是人民喜爱的地方,你们应该搞好!”

1966年6月,毛泽东在滴水洞住了十几天,一般凌晨4点钟睡觉,上午9点钟起床,一天仅休息5个小时。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餐在下午一两点,第二餐在晚上11时左右。每餐不超过四菜一汤。韶山滴水洞的冬笋、香椿、蕨苗、地菜、马齿苋这类最具乡土味的菜,他特别喜欢。工作人员在野地采到马齿苋,在韶河里捉到几条小鲫鱼,在塘里捞了些小虾,做成菜以后,毛泽东吃了很高兴。

吃饭、穿衣,同整顿作风、改革体制有密切的关系。1975年1月25日,邓小平在总参会议上传达毛泽东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现在,军队臃肿不堪,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军队要整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