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

2013-12-29 00:00:00宋月红王爱云
红旗文稿 2013年10期

2013年4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首届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求是》杂志社,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各史学研究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回顾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深入研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共同谋划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的大计。

关于唯物史观及其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关系。李慎明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目前全党和全国上下都在研讨“中国梦”,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科学规划与确保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的最大成果。我们研究历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研究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密切关注现实,将历史研究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史学理论,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朱佳木在致开幕词中指出,史学理论包括历史观,也包括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凡是有影响的史学家,几乎都是对史学理论有过重要贡献的人;史学发展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史学理论工作者进行研究的对象。朱佳木认为,史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表现在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全盘否定上,也表现在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盲目推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竭力鼓吹,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肆意歪曲、篡改和对革命领袖的恶劣贬低、丑化上。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工作者理应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是维护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健康舆论氛围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英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作为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唯物史观正在被边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缺乏更深入的探究,乃至束缚了它的解释力。为此,需要对唯物史观进行正本清源式的研究,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存在和意识关系、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形态、唯物史观是否是决定论、国家性质、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两条道路和阶级结构等问题做重新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提出,唯物史观在如下十个方面主导着中国史学未来发展方向:(1)由对历史的阐释到历史的编纂;(2)形成相当完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3)历史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一些贴近现实的问题有可能成为讨论的热点,如史学与现代化,宗教文化与争端,环境、灾害与社会,历史资源与旅游等;(4)地方史研究与地方志、《中华一统志》的编纂;(5)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学术;(6)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史学研究在这方面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7)史料的整理、公布与研究将成为主要工作;(8)史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将有新的突破,计算机人工智能化被引入,计算机分析在许多研究方面代替人工分析,实验方法成为史学研究较常用的方法;(9)兴起一批新学科,如中国现代化史、经济全球化史、生物科技与工程史、计算机科学史、奥林匹克运动史、信息技术与第三次浪潮发展史等;(10)围绕唯物史观的阐释与运用,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唯物史观的正确把握与总结,并促进史学研究的自我反省,使中国史学在未来新的社会条件下自觉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成就与贡献。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认为,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对以下一些基本历史观点取得了共识。第一,历史不再被看作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历史变动的原因不应单纯用人们的思想动机来解释,而应着重考察这种变动背后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变动的基础。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杰出人物可以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变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方向。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命运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的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五,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严格区别开来。第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引导下,中国史学在中国和世界的通史、断代史、部门史、专题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方面,以及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于沛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队伍已经形成,并在研究实践中逐步成长,特别是一些中青年学者成为研究队伍的主要力量,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后继有人,保证其持续发展,并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美好前景;(2)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视野不断扩大,新的选题不断增加。一些老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一些新问题的提出,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协调发展,它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国历史科学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从史出,有的放矢,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水平在总体上有所提高。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空泛、空洞、公式化的理论研究正被人们所摒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着重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主要成绩,认为“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普遍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形成了实事求是、健康向上学风,撰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有新的时代风格的通史、断代史、专史著作,整理出版了一批大型历史文献,推进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学科建设。

关于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任务。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一)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并在中国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出现了否认历史规律存在的“碎片化”倾向。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张秋升认为,当前历史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碎片化”,其表现不但是研究对象和选题的琐碎,而且是理论、价值、意义的缺失。“碎片化”的实质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其成因固然很多,治史宗旨的迷失是关键。(三)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大量著述以及一些有影响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介绍到国内来,西方史学引进规模之大,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学”所从来不曾有过的。

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思考。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要继承弘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传统,以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榜样,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于沛认为,当前,应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坚实基础上。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精神上缺钙、有“软骨病”,是不可能搞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其他抽象理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客观的必然性。同时,努力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社会内容与科学性对立起来,而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沙健孙强调,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经典作家思想形成的根据及其深刻性,才能有效地学习他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才能“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歧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认为,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理论修养有助于明确治史的方向,严肃治史的宗旨;有助于在宏观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更多地从宏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史学工作者的理论修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论、历史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在具体历史研究中提出的理论认识。

武汉大学教授陈立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研究和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就是以问题意识带动学术研究,挖掘历史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实践的意义、中国伟大实践对于世界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振通